用刀之方法。
有冲刀、切刀等多种名目。为了取得刻印之理想效果,必须根据印材质地、印石大小、印文朱白、笔画疏密、刻刀利钝等不同情况而处理好速度快慢、动作大小、节奏变化、力量强弱等各种关系,但不管运用何法,其“成竹在胸,大胆果断,心手相应”的行刀原则是一样的。对作品线条“肥不臃肿,瘦不纤弱,端庄古雅,丰神流动”的要求也是相同的。
明徐上达《印法参同》论刀法原则云:“最上,游神于庭;次之,借形传神;最下,徒象其形而已。”明杨士修曾云:“执刀,须拔山扛鼎之力;运刀若风云雷电之神,两言而外无刀法矣!”明朱简《印章要论》云:“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正锋紧持,直送缓结,转须带方,折须带圆,无棱角,无臃肿,无锯牙,无燕尾,刀法尽于此矣!”清秦爨公《印指》云:“章法字法虽具,而丰神流动、庄重古雅具在刀法。
要使肥中有骨而无臃肿之失,瘦中有筋而无枯槁之弊。又如梓匠断轮莫可端倪,所谓无斧断痕乃为贵,柔而不柔,劲而不劲,苍然有骨,浑融古朴,圣不可知之谓也。”清冯承辉《印学管见》云:“操刀宜直不宜横,横则嫩而无神。落刀欲其重,如画家所谓‘金刚杵’,书家所谓‘折钗股’、‘屋漏痕’。
运刀欲其活,自起自落,若绝不留心者;其实不留心之处,正是精神团结之处。有出入、有肥瘦、有高低,似促非促,似疏非疏,乃为无上乘。
”近人邓散木则云:“刀法有成理者,有不成理者,至施之以用,则需因时制宜,不能一概而论,所谓‘能者合之,不能者逐事合之,则愈见其拙’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