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近代·曾熙书于己巳年(1929)。纸本。篆书。凡三行,共四十一字。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民国时期书法》(中)。
【赏析】:
把曾熙的这件作品置身于西周的金文之中,它的特点就十分明显了。人们常常在探究,用笔来表现刀刻、铸造的痕迹,会那么恰如其分吗?不少以笔法追刀法,寻找甲骨契刻的坚劲、细硬;写金文是以畅快笔调去表达,还是罄露它的剥蚀之状?这些课题都爲人探索。曾熙的金文书法选择后者,除开笔首字用直笔外,余皆曲笔,运行时微微曲折提按,由此中锋渗出了犹如“屋漏痕”的残缺、婉蜒的形状。曾熙做得较爲得体,因此也不会爲此感到故作声势。自然,这种“颤笔”很难恰如其分,表现得理想,那种古拙、原始形态神气都能跃然纸上,曾熙这方面的努力是接近这一效果的。而结字疏朗、形体修长,远过于金文本身,世人常以雄伟无匹、凝练深邃来论金文,而曾熙此作,无论是线条还是结字框架,都是萧疏错落的,每一字的结构都有特色,或上下打探、迎取,或左右环抱、对称,分外活泼,不知不觉,金文的那种祭祀中森严肃穆的气息消失了,庙堂之色隐去了,却犹如从远山古寺传来的钟声,那么萧瑟、空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