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文徵明跋黄庭坚书经伏波神祠诗轴(书法)

节录文徵明跋黄庭坚书经伏波神祠诗轴(书法):

【简介】:

淸·刘墉书。冷金笺本。行书。凡六行,其七十六字。129.4×62.6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赏析】:

明末淸初,世俗的帖学走向极致,其主要表现爲柔滑流俗和妍媚外露。刘墉之所以能在帖学园囿中平地拔起,光彩照人,主要也是在这两个帖学的传统流弊中有突破。首先,刘墉书法截流爲断,字字独立,笔笔稳健,对于习惯于连绵直下的流滑的传统风格的时人来说,确实得另眼相看了。其二,刘墉功底深厚,其书法艺术的多种师承均蕴含在饱满丰厚的笔划之中,貌丰而内劲,与传统帖学的轻柔与外露相比,其更给人以思索与叵旋的余地,在赞叹之余,给人更多的联想,因此,刘墉截流爲断,敛锋芒而暗藏,化瘦爲肥,弃重爲轻的新书体确实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此行书轴与刘墉的其它作品相比要稍瘦些,但还是保留了其外柔内刚的典型特点,笔划的肥厚而飘洒与苏轼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独立的结体和稳健的笔法,庄重而不严肃。相反,刘墉化神奇爲平淡,其丰富的表现技巧均在平易通俗的形式中表露无遗,更使人易于接受,并产生笑容可掬的亲切感。刘墉曾与翁方纲在书法艺术上有“有我”与“无我”之争,刘墉的“有我”正是对传统的扬弃,也是其高于翁方纲的原因。然而,刘墉虽然在帖学盛行的淸初能声名显赫,但毕竟只是囿于帖学。这也是其终于又无法与后来的碑学大师相抗衡的原因。

为您推荐

爲敬承书条幅(书法)

爲敬承书条幅(书法):【简介】: 淸·梁同书书。纸本。行草书。凡四行,共八十字。苏州博物馆藏。刊于《中国书法》一九八七年第二期。【赏析】: 这是梁同书七十六岁时爲敬承所书的条幅。梁同书与刘墉、王文治并称刘、梁、王..

节书苏轼远景楼记轴(书法)

节书苏轼远景楼记轴(书法):【简介】: 淸·刘墉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纸本。行书。凡六行,共九十五字。辽宁省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八)。【赏析】: 刘墉历淸康熙、乾隆、嘉庆三朝,时逢盛世,位极人臣,如中天..

苏轼游道场山诗卷(书法)

苏轼游道场山诗卷(书法):【简介】: 淸·刘墉书于乙卯(1795)。纸本。行书。七言诗二首并记。凡四十行,共三百零五字。31.4×190.5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集评 近代谭泽闿跋:“此诸城七十..

梁同书(书法)

快雨堂诗翰(书法)

快雨堂诗翰(书法):【简介】: 淸·王文治书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行书。纸本。凡十九行。纵24cm。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一)。 【赏析】: 此作品中的小楷,横画很有特色,不是一种左细右粗的楔状形,而是形成一条两头稍低..

何中早起诗轴(书法)

何中早起诗轴(书法):【简介】: 淸·刘墉书。行草书。凡五行,共六十一字。砂金笺。88.8×37cm。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一)。【赏析】: 刘墉行书元人五言古诗神形兼备,以墨色厚重,貌丰骨劲的特色给..

赠竹泉八言联(书法)

赠竹泉八言联(书法):【简介】: 淸·刘墉书。纸本。行书。八言联一副。无锡博物馆藏。刊于《中国书法》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赏析】: 石庵书法以用墨厚重、貌丰骨劲而着称于淸代乾、嘉书坛。他能通涉百家,博採衆长,更得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