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淸·刘墉书。冷金笺本。行书。凡六行,其七十六字。129.4×62.6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赏析】:
明末淸初,世俗的帖学走向极致,其主要表现爲柔滑流俗和妍媚外露。刘墉之所以能在帖学园囿中平地拔起,光彩照人,主要也是在这两个帖学的传统流弊中有突破。首先,刘墉书法截流爲断,字字独立,笔笔稳健,对于习惯于连绵直下的流滑的传统风格的时人来说,确实得另眼相看了。其二,刘墉功底深厚,其书法艺术的多种师承均蕴含在饱满丰厚的笔划之中,貌丰而内劲,与传统帖学的轻柔与外露相比,其更给人以思索与叵旋的余地,在赞叹之余,给人更多的联想,因此,刘墉截流爲断,敛锋芒而暗藏,化瘦爲肥,弃重爲轻的新书体确实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此行书轴与刘墉的其它作品相比要稍瘦些,但还是保留了其外柔内刚的典型特点,笔划的肥厚而飘洒与苏轼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独立的结体和稳健的笔法,庄重而不严肃。相反,刘墉化神奇爲平淡,其丰富的表现技巧均在平易通俗的形式中表露无遗,更使人易于接受,并产生笑容可掬的亲切感。刘墉曾与翁方纲在书法艺术上有“有我”与“无我”之争,刘墉的“有我”正是对传统的扬弃,也是其高于翁方纲的原因。然而,刘墉虽然在帖学盛行的淸初能声名显赫,但毕竟只是囿于帖学。这也是其终于又无法与后来的碑学大师相抗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