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称《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并序》。唐大和三年(829)四月立。据《金石萃编》:“碑连额高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分二”。裴度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在陕西高陵。明搨本“西平王”之“王”字中笔可见;第二行“大学士,之“学”字上左边未损。淸王昶《金石萃编》着录。
【集评】:
淸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字虽剥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槪,尙可扪而得也。”《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云:“碑经后人重开,虽间架尙存,而神采顿减。”
【赏析】:
独树一帜的柳体,是柳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旧唐书·柳公权传》),融合欧、虞、褚、颜诸家之长,逐渐形成的。从这通《李晟碑》中,就可明了个中端的。
这是传世柳书中早期的作品,早于《玄秘塔碑》十二年,早于《神策军碑》十四年,正处于柳体的形成阶段。因此,其笔法还远不如后二碑的成熟与古朴。后期柳书横画的写法是长横细而舒展,底横作覆舟状,短横或平或仰,极富变化。这通碑的横画则变化不大。其鈎法也是顺笔向左上鈎出,也不如后期柳书在重顿之后回笔再踢鈎那样有力度。尤其是入笔之处常出现露锋,不如后期那样逆起,因而显得轻浮。
当然,这通碑中也已露出后期柳书的端倪。这表现在它用笔古淡,已经没有了右军的姿媚。横竪画大体均匀而瘦硬,捨弃了鲁公肥壮的竪画。同时,开始吸取了北碑斩钉截铁稜角分明的长处,点画爽利森挺。结体上又吸取了虞、欧的紧密和颜书的纵势。
习古不泥古,师神而离迹,这就是柳体所以形成的原因,这就是《李晟碑》给予后人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