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庙堂碑(书法)

孔子庙堂碑(书法):

【简介】:

唐武德九年(626)立。虞世南撰并书。传贞观年间(627—649)仅搨数十纸赐近臣,不久石毁。武周长安三年(703)武后命相王旦重刻。正书,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额篆书六字。今亦不传。后世主要有两种翻刻本:一、宋建隆至乾德年(960—967)王彦超摹刻于陕西西安。三十四行,行六十五字。280×110cm。俗称“陕本”或“西庙堂碑”。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石断爲三,断后初搨本“虞世”二字完好;二、元至正年间(1264—1294)重刻于山东城武。三十三行。整搨宽约88cm。俗称“城武本”或“西庙堂碑”。明初搨本“中舍人”之“人”及“相王旦”之“旦”字完好。淸临川李宗瀚得元康里巙巙旧藏墨本,世称唐搨,爲存世搨本之最。日本、中华书局、文明书局、有正书局、上海古籍书店、文物出版社等均有影印本。

【集评】:

宋黄庭坚《山谷集》:“顷见摹刻虞永兴《孔子庙碑》,甚不厌人意,意亦疑石工太远。今观旧刻,虽姿媚而造笔之势甚遒,固知名下无虚士也。”又:“见旧刻乃知永兴得智永笔法爲多,又知蔡君谟眞行简札能入永兴之室也。”又:“虞永兴常被中画腹,书末年尤妙,贞观间亦已耋矣,而是书之工,唐人未有逮古者。”

元袁桷《淸容居士集》:“永兴公守智永旧法,故唐能书人尽变,唯永兴号爲一,以右军谱系犹在也。”淸冯班《钝吟书要》:“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

淸刘熙载《艺槪》:“学永兴书,第一要识其筋骨胜肉。综昔人所以称《庙堂碑》者,是何精神!而辗转翻刻,往往入于肤烂,在今日则转不如学《昭仁寺碑》矣。”

淸杨守敬《学书迩言》:“虞永兴之《庙堂碑》,风神凝远。”淸段晴川题:“姜白石云:‘眞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爲妙矣。’予借其说曰:欧体方,虞体圆,方者参之以圆形爲妙矣。”又:“以东西两碑校之,肥润处似西碑较胜,圆润而有淸秀之气,似此碑(东碑)较胜。”

【赏析】:

乍一看,锋芒内敛而气字轩昂,字字珠圆玉润,似乎不是刻在碑上,而是写在纸帛上的。它成功地体现了虞书的特点:含蓄、生动。

此碑用笔外柔内刚,笔力遒劲,气力沉厚,从容地向外发出,似乎在打太极拳,看似漫不经心,但一招一式俱有千钧之力。一旦笔到就收,处处恰到好处,没有一点雕琢气。

书家用笔端肃静穆,但仍给人一种动态感。点画之间,信手拈来,舒卷自如,仿彿在舞动绸带,将整篇的字串连起来,字与字、行与行,都被调度得井然有秩。其完好的整体效果,实在令人赞叹不绝。这是书家注重精神内容的体现。

为您推荐

豆卢宽碑(书法)

豆卢宽碑(书法):【简介】: 唐永徽元年(650)立。李义府撰,无书人姓名。正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九字。额篆书“唐故特进芮定公之碑”九字。在陕西醴泉西谷村。日本《书道全集》着录。 【集评】: 明赵崡《石墨镌华》:“正书精健..

杜夫人郑善妃墓誌(书法)

杜夫人郑善妃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齐故华阳王长史杜府君夫人郑氏墓誌铭》。隋大业十三年(617)十月刻。正书。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48×47.5cm。河南洛阳出土。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墓誌集释》。 【赏析】:..

宫人丁氏墓誌(书法)

宫人丁氏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大隋故宫人司餝丁氏墓誌铭并序》。隋大业十一年(615)八月刻。正书。十四行,行十五字。405×405cm。一九二五年河南洛阳城西后洞村出土。曾归三原于右任。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赵万里辑..

皇甫君碑(书法)

等慈寺碑(书法)

等慈寺碑(书法):【简介】: 全称《等慈寺塔纪铭》。唐贞观十一年(637)后立。颜师古撰,无书人姓名。正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五字。额阳文篆书九字。据《金石萃编》载:碑高丈一尺四寸,宽四尺六寸,在河南汜水县。淸嘉庆以前旧搨本..

仲尼梦奠帖(书法)

仲尼梦奠帖(书法):【简介】: 唐·欧阳询书。墨迹本。纸本。行书。九行,共七十八字。25.5×16.5cm。有人考爲欧晚年即唐贞观初年(627—641)的作品。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收入《玉虹鑒贞帖》等多种丛帖中。世间各种墨迹影印..

房山云居寺静琬题刻(书法)

房山云居寺静琬题刻(书法):【简介】: 唐·作者不详。书于贞观八年(634)。行书。搨本。27×57cm。河北省房山县出土。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三)。 【赏析】: 房山云居寺碑刻中以此最爲秀雅婉媚。以其出于盛唐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