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辞》

    《葬花辞》 :

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是小说中优秀的诗作之一。仿初唐歌行,语浅意深,回环复叠。以花喻人,哀婉凄恻,如泣如诉,表现出林黛玉对环境的无奈和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也透露出她孤傲不屈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向往。

此诗补充叙事,概叙了林黛玉来贾府之后的生存境况。第二十三回写贾宝玉与众钗搬入大观园,接着写到林黛玉葬花归来与宝玉共读《西厢》。《红楼梦》“大旨谈情”,故入园伊始,即以《西厢记》《牡丹亭》埋种情根,以两部情书绾结纲领,开启了林黛玉一生的事业。第一次葬花只是虚笔、过场,是为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蓄势。这一回先写薛宝钗扑蝶,金蝉脱壳,嫁祸林黛玉,接着就以“本回文注本回事”法让林黛玉吟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

葬花本是文人韵事,明人唐寅有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之事,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黛玉葬花并非仅装点文人韵事。第23回林黛玉第一次葬的是落红成阵的桃花,若联系《诗经·桃夭》以桃花对新嫁娘的礼赞、陶潜《桃花源记》之桃源如梦、代代皆空的现实,其中寓意值得玩味。林黛玉的爱情和宜室宜家的愿望,就如桃源一样渺不可及。经过数次造势,至第二十七回终于让林黛玉于“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一边葬“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一边畅叙悲情,吟出了凄美欲绝的《葬花辞》。《葬花辞》是黛玉的第一首抒情诗,“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隐寓了作为“花魂”“诗魂”的黛玉以及众钗的最终结局。第一次葬花,听曲读文,埋种情根,为因;第二次葬花,作《葬花辞》预言众钗归宿,为果。

此诗不但是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谶,也有规定小说叙事走向的结构作用。作者代人而歌,却能紧扣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并隐寓人物命运,规定叙事走向,在小说韵文和代言体诗歌史上罕有其匹。

为您推荐

《甘棠》

《甘棠》 :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毛诗序》:“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召伯,姬姓,名奭,食采于召,作上公,为二伯,后封于燕。此美其为伯之功,故言伯云。”意思是说诗中“召伯”即西周初的召公..

董祐诚

董祐诚 : 江苏阳湖(今常州)人。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自幼天资绝特,聪颖过人。嘉庆十五年(1810),董祐诚兄弟参加府县考试,名列前茅。之后一边游幕为生,一边继续参加科考,求取功名。嘉庆二十三年中恩科顺天乡试..

《国朝词综》

《国朝词综》 : 王昶编。王昶(1724~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上海)人。生于雍正二年(1724),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春融堂集》68卷。曾选有《明词综》12卷,意在补朱彝尊《词综..

董基诚

《灵芬馆诗话》

《灵芬馆诗话》 : 共12卷,续6卷,郭麐著。郭麐(1767~1831),字祥伯,号频伽,又以一眉通白,号白眉生等。江苏吴江(今属苏州)人。诸生。与金学莲、吴嵩梁并称“吴越三才子”。有《灵芬馆集》。据孙均序,正集成于嘉庆二..

曾燠

曾燠 : 江西南城(今黎川)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次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派往翰林院研习国书。四十九年,任户部主事。五十三年,升贵州司员外郎。五十七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出使江南一带。后升两淮盐运使。嘉..

邵齐焘

邵齐焘 : 江苏昭文(今江苏常熟)人。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11岁时拜乡贤江万川为师。乾隆七年(174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尝献《东巡颂》,时称为扬、班之亚。居词馆10年,落落寡合,年36即罢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