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 :
与清末民初以董其昌等人为代表的“海上画派”有关系,作为绘画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上海是20世纪早期远东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其文化也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逐步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文化。
海派的出现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也有关。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在北京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受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京文化高压影响,纷纷南下上海,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左翼文学以及沦陷区文学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海派文学的形成及发展,上海文学出现了持续繁荣。
文学上的海派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沈从文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海派理论家苏汶(杜衡)对沈从文提出的海派、京派问题进行了回应,由此海派文学通过论争逐渐成形,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与京派相对应的重要文学流派。海派作家主要指活跃在上海并以上海都市为主要书写题材的作家,作者未必是出生成长于上海的上海人。海派作家大多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上海都市的语词讲述都市故事。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以及其后的张爱玲、苏青等作家。代表作品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施蛰存的《上元灯》《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穆时英的《白金的女体塑像》《公墓》,张资平的《飞絮》《苔莉》,叶灵凤的《姊嫁之夜》《女娲氏的遗孽》《摩伽的试探》《明王》等。
海派文学经历了3个阶段。①民国初年的鸳鸯蝴蝶派。以包天笑、周瘦鹃为代表,具有通俗文学的消费特征,以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为核心,与中国古代言情小说有密切联系,但也展现出一种落魄者的孤独感。②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以张资平、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小说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书写人的行为方式和内在意识,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段,深度刻画了上海等城市生活中人的压迫感。③20世纪40年代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以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