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爵滋 :
江西宜黄人。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监察御史、兵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礼部、刑部侍郎。道光年间,积极倡导禁烟,十八年呈著名的《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奏请宣宗批准一年期限戒吸鸦片,逾期者严加惩处。与林则徐、邓廷桢等均为当时禁烟名臣。还呼吁巩固海防,先后亲赴闽、浙,巡察沿海战守状况,并向宣宗进献《海防图表》。以库银有失一事落职,后得候补员外郎,而因脚气疾家居。回乡日先后被聘为豫章、经训两大书院主讲,奖掖乡邦人才。三十年又入京师,仍念念不忘家国大事,主张招募乡勇、节约饷银,以抵御强敌。
黄爵滋为学倡导经世致用,与魏源、龚自珍等共治有用之学,为嘉、道间经世学派的重要一员。讲求汉学、宋学的调和,追寻着眼于当下、有利于百姓生计与士人德行的学术祈向。于文学亦如其为政、为学,强调诗歌须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感时抚事、蒿目民艰,“大抵非有益于国之敷教、人之植行者,则不以命笔”(潘德舆《仙屏书屋诗序》),所为诗《黄河篇》《梅关行》《抚州行》《四十初度》《思寡过篇》等,都表现了忧国忧民、修身守节的心志。且很早将鸦片战争史实写进诗中,如《闽中述事》《入闽途中杂诗》《观造炮歌》《海防篇》等,对福建沿海敌我双方交战之情事,刻画具体而微,可视作鸦片战争战史之佐证。黄诗常深寓沉痛的家国之感,难舍的哀世之心,不时以挽回时运的激情自勉勉人。也不忘感怀亲人,流连山水,将诗笔驰骋在广阔的情感天地中,也借自然景物阐明天道人事往复离合的道理。其《咏史》等诗,则企图总结朝代更迭的历史经验,探索社会变化的规律。事、情、识三者互为表里,增添了黄诗的思想内涵,确立了黄爵滋的诗坛地位。
黄爵滋成为道光年间卓有成就的诗家,除其能留意时事、深刻思考,将强烈的救世愿望倾注于诗外,主要在于能汲取古代名家之精华,“知《三百篇》为古诗之源”,“生平所学,自汉、魏、六朝,以迄唐、宋、元、明诸大家,靡不略涉藩奥”(《仙屏书屋诗录自序》)。同时,能化古而不泥古,十分重视诗发心声,修辞立诚,以及人品高尚,学养精湛,以为非此不足以比肩古代大诗人。其门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