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顺鼎 :
湖南龙阳县(今汉寿县)人。易佩绅之子。幼聪颖,5岁能文,8岁能诗,幼有神童之目,世称龙阳才子。光绪元年(1875)举人,捐资为刑部山西司郎中,后六应会试不第。十三年,乃改官河南候补道,总厘税、赈抚、水利三局,并督修贾鲁河工程,任三省河图局总办。十四年,以进呈《修三省黄河图说》被保荐为候补道,赏二品顶戴,加按察使衔。监河南乡试,后辞归,在庐山筑琴志楼隐居。张之洞爱其才,聘他主两湖书院教习。不久母亲去世,回家服孝,遂号哭庵。
二十年夏,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投笔从戎,入刘坤一幕府。战争失败后,弹劾李鸿章误国之罪,又赴台参加抗日斗争,失败后回厦门。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逃亡西安,易顺鼎追随,督办粮食转运。二十八年任广西右江道,三年后任广东钦廉道。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来往于京沪间。1913年赴北京定居。民国初年思想非常复杂混乱,但已无心政事,曾贫困潦倒。为谋生,他接受袁世凯政事堂下设印铸局参事的差事,后两度代理印铸局局长。1915年任全国选举资格审查委员。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以遗老自居,风流自赏。1920年病逝于北京。他曾自述平生云:“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忽东忽西,忽出忽处,其师与友谑之称为‘神龙’。其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莫能以一节称之。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要其轻天下、齐万物、非尧舜、薄汤武之心,则未尝一日易也。”(易顺鼎《哭庵传》)
其诗现存不足3000首,多数已散佚。数量较多的是山水诗,所谓:“生平所为诗不下数千首,盖行役游览之作居其大半,而山水诗尤多”(易顺鼎《庐山诗录自记》)。其许多诗就以所游山水、地名为集。还有大量酬答和韵之诗,部分诗作也反映世事。也有至今仍饱受诟病的“捧角诗”。他作诗讲求真性情,诗歌是他思想和个性的大胆袒露。诗学中晚唐,尤其喜欢温庭筠、李商隐,与樊增祥并为近代中晚唐诗派代表。他的七律追求对仗工巧、用典精切、设色富丽、造语新鲜,而部分古体则突破格律,放纵恣肆,长短不一,且多用俚语、白话入诗,诗风雄健豪壮。
易顺鼎自刻诗集甚多,他自言有28种,主要有《丁戊之间行卷》10卷、《四魂集》4卷、《外集》4卷、《琴志楼游山诗》8卷、《琴志楼编年诗集》19卷。有王飙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琴志楼诗集》。
《琴志楼诗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