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 :

誓,即战前动员令,又称誓众、誓师辞。《尚书》“六体”(典、谟、训、诰、誓、命)之一。《周礼·秋官·士师》说:“誓,用于军旅。”《文心雕龙·诏策》云:“誓以训戎。”《尚书》以“誓”为名的有《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秦誓》等,古人称之为《尚书》“六誓”。另外,《尚书·胤征》也包含了一篇誓。《逸周书》中还有一篇《商誓》,是克商后武王告诫殷商贵族的讲话记录。

三代誓辞本质都是给军队或大众的讲话、命令。除《秦誓》当众表示悔过及《商誓》为战后安抚外,其他几篇都是战前动员令。基本由两部分组成:①宣布征讨对象的罪行,历数敌人自绝于天、轻慢神灵、暴虐下民,使得民不聊生,激起民神共愤,突出自己的讨伐行动顺天意、得民心,慷慨激昂,极具煽动性。②勉励将士奋勇战斗、建功立业,宣布军事纪律,申明赏罚原则,雷厉风行,体现誓师辞的威严凌厉,极具震慑力、鼓动性。春秋时期的誓,数量虽少,但依然沿用《尚书》中誓辞的旧制,文体特征与三代誓辞一脉相承。

古人所说之“誓”除了上文所说的军旅之誓,还有一种自表不食言之誓,因这两种誓辞都有约束之意,古人也常常不加分辨,混二为一。自表不食言的“誓”即起誓辞,又称“私誓”,兴盛于春秋时期,常常与盟、诅等联系在一起,多为“盟誓”连称。这种“盟誓”之“誓”,与《尚书》军旅之“誓”名同而实异。

三代军旅之誓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关头起过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言:“后世无《秦誓》之类,而誓师之词亦不多见。”作为誓众、誓师之词,上古三代极盛,后来渐趋衰微。

为您推荐

幽深孤峭

幽深孤峭 :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由于钟惺、谭元春的美学追求和艺术旨趣相同,他们的作品审美风格相近,因此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诗体。这种诗体,以幽深孤峭为基本风格特点,主要通过钟、谭诗作及..

文与道俱

文与道俱 : 道即儒家之道,相当于儒家的伦理观念、义理规范等,既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又具备经天纬地的超验性指导功能。北宋古文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在重视儒家之道的同时,充分注意到文学自身的规律和特..

情境

情境 : 《诗格》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

姚锡钧

清空

清空 : 较突出地表现于宋代婉约词人所推崇的诗词风格。宋张炎《词源》指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他推尊的姜夔词是清空风格的代表。清戈载对姜夔的评论进一步阐释了..

作文害道

作文害道 : 语出《二程遗书》卷十八:“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齐大也?’”宋代理学家们重视儒学,排斥文学,甚至认为写文章对道有害。如程颐《答朱..

训 : 训是上对下或长对幼进行训导、说教的文体。又称训导、诫勉文。《尚书》“六体”(典、谟、训、诰、誓、命)之一。《说文解字》云:“训,说教也。”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珊瑚钩诗话》:“顺其理而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