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诗运动

    朗诵诗运动 :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诗歌会首次倡导,将朗诵纳入诗歌大众化的追求,任钧将朗诵的功用概括为“直接的感动性”“大众的普及性”“集团的鼓动性”。由于条件的限制,当时未能付诸实践。

1937年9月,汉口的《文艺》和《大公报·战线》先后发表锡金诗作《胡阿毛》、高兰诗作《向八百壮士致敬礼》等,掀起了创作朗诵诗的热潮。11月,《时调》创刊号刊出冯乃超的《诗歌的宣言》,提出要“让诗歌的触手伸到街头,伸到穷乡”,“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这成为朗诵诗运动的“宣言”。诗朗诵节目受到广大青年群众的欢迎。高兰出版专集《朗诵诗集》《我们的祭礼》《我的家在黑龙江》《哭亡女苏菲》等,感情激昂,语言流畅,饱含着诗人对战争、对敌人、对人间种种不平的愤怒。艾青的朗诵诗《反侵略》,风格朴素清新,充满高昂的热情。

武汉失陷后,朗诵诗运动一度在重庆出现。 “文协”组织一部分诗人、音乐家和戏剧工作者,举办诗歌朗诵会,组成诗歌朗诵队。此外,还有战歌社中国诗坛社组织的各种诗歌朗诵会。光未然、徐迟等是运动的推动者。光未然的《屈原》寄寓着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总之,朗诵诗创作和诗歌朗诵实践产生了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朗诵诗运动的理论探讨。

20世纪40年代的朗诵诗探讨主要从两个向度展开:①延续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思路。将朗诵诗运动作为诗歌大众化的一种方式,凸显其面向大众、宣传抗战的功能。②探讨朗诵对新诗创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言、形式上起到的塑造作用,其中不乏对朗诵诗特性与不足的深刻洞见。此外,还有从技术角度对诗歌朗诵原理分析的著述。

朗诵诗运动对宣传抗战、激发民众抗日热情和诗歌的口语化、大众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诗歌的形式主义倾向进行反抗,也尝试建立一种符合人民要求的大众化诗歌。但它着重于诗的语言和表现形式问题,多数朗诵诗歌流于无节制的感情宣泄和空洞的喊叫;同时,受众以城市知识分子和小市民为主,而非工农大众。

为您推荐

罗黑芷

罗黑芷 : 江西武宁人,生长于四川。辛亥革命前,到日本庆应大学文科读书,并加入同盟会。曾因参加辛亥革命在上海被捕。1912年到湖南图书编译局译书,后因编译局被取消,长期在长沙几所中学当教员。1923年与李..

廖沫沙

廖沫沙 : 原籍湖南长沙,出生于江苏江阴。1917年在湖南省第一师范附小读书时因崇拜郭沫若,且家乡在长沙,乃改名廖沫沙。1927年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任秘书干事。1930年7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初加入..

陆蠡

陆蠡 : 浙江天台人。1922年就读于之江大学附中,1924年考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机械系,1929年毕业。1931年秋任福建泉州平民学校数理化教员,1934年在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

梁遇春

简本《老子》

简本《老子》 : 1993年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一批竹简,幸存800余枚,有字简730枚,13000字左右。其中三组简与《老子》有关,整理者称为简本《老子》甲、乙、丙。甲组共有竹简39枚,简长32.3厘米,简文见于..

刘心皇

刘心皇 : 河南叶县人。毕业于中华大学教育系。1934年创办《艺秋》月刊,后参与创办《劲风》月刊,并参与《大华晨报•中原文艺》《通俗日报•前路》等多个河南报纸副刊的编辑工作。抗战中曾在家乡叶县及..

游说辞

游说辞 : 游说辞是对春秋行人辞令的发展。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扺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