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翰林诗社 :
翰林院通常是朝中的文人中心和文学中心,但明代自成化(1465~1487)后渐渐出现了以刑部官员为中心的新格局。正、嘉之际,刘储秀为刑部郎中时与僚属薛蕙、胡侍、张治道等倡为诗社,都下称之为“西翰林”。所谓“西翰林”,是对刑部成为文人中心的借称。胡侍《真珠船》卷八载:“刑部多文士,故称西翰林。”又因刑部旧称西曹,故名。
西翰林诗社诸人中,刘储秀、薛蕙、张治道三人为正德九年(1514)进士,胡侍为正德十二年进士,先后皆官刑部。张治道于嘉靖三年(1524)由长垣知县擢刑部主事,故入社当在此之后,但西翰林诗社的发起或在此前。文学上以薛蕙影响最大,论者曰:“正、嘉之际,文体初新,北地、信阳,声华方盛。蕙诗独以清削婉约,介乎其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二《考功集》提要)另有胡侍为明代文言小说家,著有《真珠船》等。张治道则为复古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前七子”中同为陕西的康海、王九思交游甚密。
西翰林诗社标志在刑部文人集团基础上形成的刑部文学的兴起。刑部一度取代翰林院而成为最重要的文学中心,这是值得关注的一种现象。袁宏道《送京兆诸君升刑部员外郎序》载:“西曹旧称清秩,居是官者,多文雅修饰之士。嘉、隆之末,天下太平,士大夫缓带而谈艺,竞为复古之词,以相矜尚。一时学士,翕然宗之,而西曹之人,十居其九,流连光景,鼓吹骚雅,诸曹郎望之若仙,故当时西曹视他曹特易。”(《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
刑部文学兴盛的背景,与明中期政局稳定、刑部清闲相关。同时,因为“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王世贞皆就职西曹,刑部一时成为明代文学复古的中心。就刑部文学自身发展概况来说,西翰林诗社的形成意味着刑部文学之初兴,李攀龙、王世贞发起文学复古运动,则标志刑部文学之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