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 :
指小说创作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追其文学理论渊源,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三论及杜诗《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云:“杜诗三章叠咏,有首章为主,后二首分应者,如《羌村》,如《领妻子赴蜀》及《湖亭》诗,于草蛇灰线中,见其章法之妙。”指诗歌结构脉络或隐或断而又前后照应的艺术特征。吴仪一评《牡丹亭》“闻乐”一节渔灯儿曲之二眉批云:“追凉销炎,处处照合时景,后即以仲夏寒凉转入月宫。草蛇灰线,绝无形迹。”指戏曲情节安排的艺术特点。小说批评领域则可溯至明代戏笔主人所撰《<忠烈传>序》:“意则草蛇灰线,文则中矩中规,语则白日青天,声则晨钟暮鼓。”指小说意蕴深晦的审美特点而非艺术技法。
金圣叹将“草蛇灰线”明确界定为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在《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中多次出现。其中《读第五才子书法》云:“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第十一回评:“有意无意,所谓草蛇灰线之法也。”第十四回评:“不唯照顾吃酒,有草蛇灰线之法,且又得一宽也。”第十四回评:“非写石碣村景,正记太师生辰,皆草蛇灰线之法也。”所谓草蛇,即像草中爬行的蛇忽隐忽现、行踪不定;所谓灰线,即像用灰撒下的线条隐隐约约断断续续。金圣叹以此两种现象为喻,揭示小说创作中的叙事行文笔法,从而使小说结构既纵横交错又有迹可循,故事情节既头绪纷繁又脉络清楚。这一手法,符合长篇小说创作的实际和艺术规律,张竹坡批评《金瓶梅》、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也经常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