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文 :
1920年,罗家伦在《新潮》发表《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一文,提出“逻辑文学”之称。稍后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加以称引;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亦沿用之。至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则将逻辑文与新民体、白话文相并列,为新文学之一门类。
严复、章士钊是近代中国提倡和传播逻辑学的先导,也是公认的逻辑文的代表性人物。“逻辑”系logic之音译。严复翻译《穆勒名学》之时,虽将logic译作“名学”,亦已使用“逻辑”一词。至章士钊更提倡使用“逻辑”译名,并曾于民国初年在北京大学讲授逻辑学。与此相应,严复、章士钊所撰写的文章尤其是政论文被视为逻辑文的代表。
逻辑文在当时主要指向政论文字以及相关论学文章。清末以降,随着报刊业的发展及时局的影响,政论文颇为繁荣。由于对西学尤其社会科学的认识逐渐深入,相关言论也日渐向精深的方向发展。民国初年,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政论文章风格鲜明,时有“甲寅派”之称。与之风格相类的作者,尚有黄远庸、张东荪、李大钊、李剑农、高一涵等。
逻辑文的主要特征是说理充分,条分缕析,议论言之有据,注重理性思辨,风格谨严,以学理性见长。作者持讨论姿态,目的在于研究学理、解决问题,与喜发绝对之论者以及富于情感或攻击谩骂的文风形成对照。逻辑文仍然使用文言,同时也受到西洋文法的一定影响。
“逻辑文”这一概念产生并主要存在于晚清民初时期,其流行时间相对晚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民体”。作为晚清书面语变革运动中的一股支流,它接续了古代说理散文的传统,更蕴涵着社会科学在本土兴起的时代因素。随着白话文作为书面语主流的确立与发展,“逻辑文”作为一个时代性的概念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