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 :
江苏仪征(今属扬州)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生,5岁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五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值南书房;历官山东、浙江学使,迁兵部、礼部、户部侍郎。嘉庆(1796~1820)时期,先后任湖广、两广、云贵总督。道光(1821~1850)时期,入朝为协办大学士、大学士。道光十八年(1838)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居,临行加太子太保衔。二十九年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
阮元集政事、学术和文章于一身,不仅是清代中叶著名的汉学家,也是有名的骈文理论家。提倡朴学,曾在杭州创“诂经精舍”,在广州创“学海堂”,培植、罗致学者编书,成就斐然。骈文理论主要体现在《文言说》《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与友人论古文书》《四六丛话序》《文韵说》上。他重视文笔之辨,以用韵对偶者为文,无韵散行者为笔,高扬四六骈体。大力推崇骈文地位,以之为文章正统,认为韩愈古文为文之别派,将古文排斥在“文”之外。如《与友人论古文书》中,阮元说明古人对于籀史奇字才称为“古文”;至于属辞成篇,则曰“文章”,“古文”原是文字学概念,而不是文章学概念,属辞成篇才是文章概念,从源头上否定“古文”代指文章的合法性。
批评近代古文名家,暗指方苞的古文为八股文所累,以时文为古文,又以古文为时文,已经远离两汉文章声味。最后高扬《文选》排除经史子,而以沉思翰藻为“文”的标准,指出当时所说“古文”只知立意和纪事,实为子史正流,而不属于文章谱系。《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文言说》两文更从经典中考寻“文”的本义,演绎出为文的两大要素:音韵相和和句式对偶。因此,纵横恣肆、任意单行的古文,不过是古人所讲的直言之言和论难之语,并不是言之有文之“文”。虽对骈文十分推崇,但阮元不得不面对其自齐梁后骈文衰落而蜕变为四六的事实,承认四六文体之卑,但文统不可谓之不正。为了对抗古文文统,阮元建立了六朝《文选》文、唐宋四六文和明清八股文的骈文文统,认为这才是文章正统所在。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反响很大,而且对清末李详、刘师培等人影响很深。他所解释的“文笔”并不符合六朝文笔的本意,当时并无骈文、散文之分。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用六朝人称任昉、徐陵之文为“笔”,但任昉、徐陵都是骈文大家的事实来反驳阮元,以证其谬。晚清邓绎《藻川堂谭艺·三代篇》也指出阮元故意贬低古文辞诸家,贵偶贱奇。
《揅经室集》为阮元自编的个人文集,按照经、史、子、集四部排列,集部中才有诗文。他虽以经学名家,但所作辞章亦不乏可读之篇。《重修郑公祠碑》语言典雅,文意流畅。《兰亭秋禊诗序》具有魏晋风格。《四六丛话序》则对四六源流发展、体制特征等叙述清晰,议论风发。《重修会稽大禹陵碑》则文笔简古而文意精深。诗歌多纪游题咏之作,诗风工整清丽,但现实针对性不强。诗文表现一种学者兼达官的华贵气派。
阮元博通经史子集,天文、历算、地理等无不精通,著述等身。著有《三家诗补遗》《考工记车制图解》《诗书古训》《仪礼石经校勘记》《儒林传稿》《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定香亭笔谈》《小沧浪笔谈》《选项印宛委别藏提要》《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编有《经籍籑诂》《皇清经解》《两浙金石志》《诂经精舍文集》《淮海英灵集》《八砖吟馆刻烛集》等。诗文集《揅经室集》包括文集4编29卷,诗集12卷,续集11卷,外集5卷,有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