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林传甲) :
林传甲著。林传甲(1877~1922),字奎腾,又字魁云。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教育家、地理学家、文学家。1904年被聘为京师大学堂文科教习,讲授《中国文学史》。1905年奉调黑龙江专办学务,为黑龙江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1916年因病辞职离开黑龙江,后又任蒙古教育研究会会长,《大中华地理志》总纂。病故于吉林教育官署。著有《湖南驿程记》《福建归程纪》《黑龙江教育日记》等。
原为林传甲担任京师大学堂文科讲习期间编写的讲义,是完全遵照1904年颁布的《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研究文学要义”的条款进行撰写的,1904年印行,1910年在《广益丛报》连载,1910年6月由上海武林谋新室出版。此书被认为是由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文学史著作,编者于开篇曰:此书是仿日本笹川种郎《中国文学史》之意以成。但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首先,体例不严。全书由16篇组成,每篇18章。第1、2、3篇主要是文字、音韵、训诂。第4篇是粗略的文学史纲。第5、6篇讲文法、修辞、作文。第7、8、9、10、11篇是经、子、史。第12至16篇是历代文章。作者将文章和学术都列入文学的范畴,认为文字、音韵、训诂是研究文学的入门之径,文学必须涉及文法、修辞和文章作法,必须以经学为中心。其次,受作者传统文学观影响,此书的内容只有文,不包含诗、小说、戏剧,尤其对小说、戏剧采取排斥的态度,取材范围狭窄。对作家作品的评介“必以周孔之语为归”,表现出鲜明的文以载道思想。再次,全书没有一条“历时”的主线贯穿首尾,虽然在第12、14、16篇谈到历代文章的源流变迁以及骈文文体之变,有一定的文学史意味,但从全书来看,史的意识不强。总体上说,此书是一部严格按照当时政府规定的条文,匆匆草就的文学史讲义,在观念和方法上都较为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