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修辞学 :
修辞或修辞术自古以来在人类语言表达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人类表达自觉记录和表现并完成文本性转化的文学,也长期与修辞保持密切关系。修辞学既是植根于语言学的一个术语,又对应文学研究中以文学语言或作品言语表达为对象的学科领域。
修辞学在人类语言知识格局中经历了兴衰起伏,由古典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发展转变。在古希腊时期,修辞学一般指一种说服的艺术。修辞技巧包括使别人拥护某种信念,形成某些意见,作出某种判断。修辞技巧的直接目的是说服听众,间接目的和更根本性的目的是影响别人的行动。故修辞学与道德和政治问题紧密相关。当修辞的形式技巧与道德和政治的内容出现脱节乃至矛盾冲突时,即如果有人只为运用修辞技巧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而不管这种劝说的道德结果或政治效用时,修辞术就会面对道德的质疑。这也是柏拉图对修辞术总体上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所在。
古希腊时期的修辞术主要是用于指导演讲人说服听众的规则和技巧,是一种口头修辞。到中世纪时,修辞术广泛运用于布道文稿和书信撰写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在这段时间里,演讲艺术和修辞术的原则对作家和诗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传授某些体裁的谋篇和布局的艺术,使作者能够运用具有说服力的言语完成作品的写作。这时的文学修辞研究关注重点在于作品产生的效果和它对读者的影响作用。文艺复兴运动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作者主体意识的确立和文本独立地位的强调使文学研究的焦点发生了转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学范围的缩小使布道、讲经等更加符合说服性修辞要求的文本不再成为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由于着眼于内容,作家开始表达对修辞术的不信任,认为它会有意无意间歪曲现实,以虚假的手法对生活加以理想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修辞学问题重新受到文学理论研究者的重视。有论者指出:“从50年代后期开始,文学批评界一直都有一种很强烈的共同趋向:要把文学重新看作是有关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这导致了修辞学批评的发展。修辞学批评并不摒弃把作品当作主要对象的观点,并且着眼于分析在一首诗或一篇叙事散文中有哪些因素主要是为了读者的缘故而存在的。”(《文学术语汇编》)修辞学批评的复兴是文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的直接表现之一,其理论背景是修辞学概念本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其大大超越了古代修辞学关于说服的技巧与规则的范围,现代修辞学因此有了更为开放的定义。它是一整套用来描述和重建话语和文本生产的技巧,偏重语言的交流功能。现代意义的文学修辞学就是建立在这一现代修辞学定义上的。
现代意义上的广义修辞学把文学在内的一切话语都收归修辞学考察视野之内,因此任何话语或文本都具有修辞性。而文学修辞学则是对于文学作品这种更具组织性、文体风格更为鲜明的话语或文本形式的修辞研究,是最为典型的现代修辞学研究。
与古代修辞学一般只关注语词的特殊用法不同,现代修辞学对于话语表达过程的各个方面和整体背景都有所注意,因此语篇、语体、语境、叙事技巧等话语要素都属于其研究范围。就文学修辞学而言,其研究的对象既包括文学文本中语词的各种偏离日常表述的特殊用法(即各种修辞格),又包括从句式选择到语篇构建,从语体风格到文类特征,从抒情策略到叙事技巧的各个方面。文学修辞学关注的问题涉及从文学创作到接受的整个过程,即在何种背景下,什么样的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通过什么样的文本对什么样的读者做了什么事情,这些问题涉及作者、作品、读者、文本、语境及最终效果等方面,文学修辞学为人们全面认识和理解文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语言学切入点。
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本身是修辞性的,修辞不是语言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语言不能脱离的本性。语言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建构的重要基础,也即修辞为知识的产生制定了表述原则。故修辞学为其他学科构成了基础,规定了范围并创造了知识,而文学修辞学则成为文学理论其他研究领域所依赖的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