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 :

作者张爱玲。连载于1943年9月、10月出版的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6期、7期,后收入张爱玲小说集《传奇》,1944年8月由上海杂志社初版。1944年由张爱玲本人改编为四幕八场同名话剧在上海公演。1984年香港导演许鞍华将其改编为电影。此后也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舞台剧。

小说以上海和香港两个城市为背景,写的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情感博弈故事。上海的白流苏出身于早已破败的世家望族,离婚后寄居娘家而备受冷眼,遂决心以自己的前途为注赌一个人人称羡的好婚姻;华侨富商范柳原虽然对流苏这个“道地的中国女人”颇为留恋,安排她到了香港,与她朝夕相处,然而却根本无意于迈进自我束缚的家庭生活,也就是没打算娶流苏为妻。这对男女“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所以他们的交往就是在调情中展开各自的试探和较量。流苏为了以退为进,一度还曾返回上海。然而僵持数月,流苏终于不能忍受各种压力带来的煎熬,一得到柳原的“召唤”就重返香港,终于成为范柳原的情妇。时值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流苏与柳原为了生存互相扶持,两人反倒产生了患难夫妻的感情,“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于是两人正式结了婚。传奇中的佳人总是倾城倾国,对于流苏这位如愿以偿的现代佳人来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倾城之恋》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张爱玲独特的文学特点,比如她对新旧文化夹缝中的人物的塑造,她机智利落又婉转多姿的语言风格,她融注在小说整体格调中的“苍凉”与反讽等,因此被视为张爱玲194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并受到不少小说史家的关注和称赞,但也曾遭到批评家的质疑与批判,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学者傅雷以笔名“迅雨”发表于1944年的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傅雷对张爱玲在沦陷区上海的出现表达了高度的肯定,并称赞其小说《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在此基础上,傅雷批评《倾城之恋》等作品的缺陷在于空洞浮泛、不够深刻,“华彩胜过了骨干”。张爱玲本人随后发表《自己的文章》一文,虽未明指,实则是对迅雨文章的回应。除却自我辩护的成分,这篇文章的重要之处在于,张爱玲借此阐发了她当时的文学观念,比如小说题材的取舍,时代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参差对照的写法”等。这些论点也可以用来反观、阐释小说《倾城之恋》的写作。

为您推荐

《词曲史》

《词曲史》 : 王易(1889~1956),字晓湘,号简庵。江西南昌人。京师大学堂文科毕业。先后执教于江西心远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后为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文史馆馆员。著..

《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

《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 :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文学史家、教育家。1913年起在无锡、上海、北京、南京等地任教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

《词史》

《词史》 : 刘毓盘(1867~1928),浙江江山人。词学家和词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授云阳知县。辛亥革命后,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1919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词曲学。著有《中国文学史略》《唐五代宋辽金..

《中国文学史》(林传甲)

《中国大文学史》

《中国大文学史》 : 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四川乐至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04~1905年,任芜湖安徽公学文科教授。1909年3月~1913年4月,任四川学堂监督,并授词章一..

《中国韵文概论》

《中国韵文概论》 : 梁启勋(1876~1965),字仲策,梁启超仲弟。广东新会人。词人、词学家。1893年入万木草堂。1902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后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归国后任中国银行驻京监理官、币制局..

《中国诗史》

《中国诗史》 : 陆侃如(1903~1978),祖籍江苏太仓,生于江苏海门。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人。1929年,二人结婚,共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35年均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辗转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