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情会 :
俞宪、谈恺、安如山、秦瀚、王瑛五人创立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时人记载,社中“楼船、鼓吹、园池、声妓、服玩、使令之丽,甲于江南”(《锡金识小录》卷十),体现以“悦情”为宗旨的特点。悦情会虽与碧山吟社在成员上有交叉,但专有“五老”之称,别是一社。
俞宪,字汝成,号岳率,一号是堂,无锡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官山东参政、湖广按察使等。辑有《盛明百家诗》,著有《是堂学诗》《鴸鸣集》。罢官家居后,大构园林,广蓄声伎,以诗酒唱和为乐。《锡金识小录》专列“声色”之目,载俞宪生活之奢华及结社之缘起曰:“罢归,筑室弓河之上,以‘天赐归闲’颜其堂。抉取民膏甚厚,广辟督亢,创园池,畜女乐数十色,技冠绝一时。与老年缙绅为悦情会,以年高无嫌佳丽也。”(卷十)他们的结社活动至少持续到了隆庆(1567~1572)年间,前后10余年之久。
嘉靖无锡“五老”能以声色为“悦情”的前提是家资富裕。这反映了明中期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不少士人有了丰厚的财富积累,不过这种积累并不是全社会性的。史载俞宪的财富来自于“抉取民膏”,社友秦瀚则结交严世蕃、胡宗宪而“极多奇味”(《锡金识小录》卷十)。由此可见,俞宪等人的“悦情”是建立在巧取豪夺基础之上,成为明中期社会政治一面生动的折光镜。
追溯其源,文人结社追求声色之乐在无锡至少嘉靖初期就已显现了这样的风气。悦情会之前,王召、钱宪、顾可宗创水西楼,“招致吴越名艳,聚处其中,结肆情之社。日夕游娱,若恐不及”,以致时传“快活王召与钱宪,百年老人未之见”(《锡金识小录》卷十)。从“肆情”到“悦情”,王召、钱宪的生活方式被俞宪等人变本加厉地传承,这在人文渊薮的无锡来说是破天荒的一种变化,被认为是由俭而奢的分水岭。悦情会是明代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这种变化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