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之法

    无法之法 :

认为诗文创作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法度作为依循,作家只须根据所欲表现的情感、心意自由挥洒即可自成法度。北宋苏轼论书法,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论作诗,云:“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诗颂》)其自述为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已有无法之意。

明人陆时雍论诗,云:“余谓万法总归一法,一法不如无法。水流自行,云生自起,更有何法可设?”(《诗镜总论》)他的无法之说,意在发明苏轼之说。元代郝经认为,古人为文,以理明义熟为前提,只是辞以达志。其写作“若源泉奋地而出,悠然而行,奔注曲折,自成态度,汇于江而注于海,不期工而自工,无意于法而皆自为法”。因此,“非先求法而作之”,而是“法在文成之后”(《答友人论文法书》)。唐顺之论文,认为:“汉以前之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故其为法也,密而不可窥。唐与近代之文,不能无法,而能毫厘不失乎法。以有法为法,故其为法也,严而不可犯。密则疑于无所谓法,严则疑于有法而可窥。”(《董中峰侍郎文集序》)所谓“法寓于无法之中”,即“无意于法而皆自为法”之意。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论诗,着意批评定法、死法而主张自然之法。认为“诗有诗笔,犹史有史笔,亦无定法。但不以经生详略开合脉理求之,而自然即于人心,即得之矣。”又说:“所谓章法者,一章有一章之法也;千章一法,则不必名章法矣。事自有初终,意自有起止,更天然一定之则,所谓范围而不过者也。”(《明诗评选》)“天然一定之则”是作诗所应遵循的,即所谓“古诗无定体,似可任笔为之,不知自有天然不可越之矩矱。……所谓矩矱者,意不枝,词不荡,曲折而无痕,戌削而不竞之谓”(《姜斋诗话》)。

清初叶燮认为,诗文之道“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絜诸情,絜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三者得而不可易,则自然之法立。故法者,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为三者之平准,而无所自为法也”。法是理事情“得而不可易”的自然呈现,其本身只是虚名。理事情“三者借气而行者也。得是三者,而气鼓行于其间,

为您推荐

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 : 创始人朱彝尊。朱彝尊早年曾在广东与曹溶商讨诗词,曹溶的词学主张对朱彝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曹溶是此派先导者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蒋景祁将朱彝尊所携《乐府补题》刻出,引发了大规模..

冯溥

冯溥 : 山东临朐(今属山东青州)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六年散馆授编修,升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迁吏部右侍郎。历官督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卒谥“..

以俗为雅

以俗为雅 : 指诗文等创作中善用俗语、常语、“陈言”等,从而产生转故为新、由俗见雅、化腐朽为神奇的审美效果。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载,北宋诗人梅尧臣在致一位“不用陈语常谈”的诗人的信中指出:“..

纳兰性德

夺胎换骨

夺胎换骨 : 指体会前人之诗的用意而自创新语以表达的作诗方法。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载:“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

徐釚

徐釚 : 江苏吴江(今属苏州)人。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康熙十八年(1679)以国子监生应试博学鸿词科,由梁清标荐举,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会当外转,遂乞归,后以原官起用,辞不就。卒于康熙四十七年。徐釚好..

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 : 严羽推崇唐诗而贬低宋诗,其《沧浪诗话·诗辩》明确提出要“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概括来说,严羽通过以禅喻诗的方式,既讨论了诗歌的理想形态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