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
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世为农家子,9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徙知长洲(今江苏苏州)县,改大理评事。端拱元年(988)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献《端拱箴》,又献《御戎十策》,太宗大加称赏。拜左司谏、知制诰,判大理寺。淳化二年(991)以庐州尼道安诉讼徐铉案受牵连,坐贬商州团练副使,移解州。四年,召拜左正言,直昭文馆,出知单州。召为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至道元年(995),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以上疏言孝章皇后礼仪事,坐谤讪罢职,出知滁州,移扬州。真宗即位后,召还,复知制诰。咸平元年(998)预修《太祖实录》。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以禹偁议论轻重其间,落知制诰,出知黄州。作《三黜赋》以见志,有“屈于身兮而不屈其道,虽百谪而何亏”之语。四年,徙蕲州,病卒。
清孔继尧所绘《吴郡名贤图传赞》中的王禹偁画像
王禹偁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为文著书多涉规讽,故不为流俗所容。真宗即位,应诏上疏言五事,系统提出其革新政治的主张:谨边防、减冗兵冗吏、淘汰僧尼、亲大臣而远小人等,开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之先声。
他又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之先驱,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所著诗文变唐末五代雕绘纤弱之习,亦不为柳开等宋初作家之奇僻艰涩,自谓“文以传道明心”,文辞当“易道易晓”,故为文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简易醇真,得古作者之体”(沈虞卿《小畜集跋》)。其骈俪文用典精切,辞藻宏丽,为一时大手笔。其文章主要以记事散文见长,多传世名篇,如《录海人书》《唐河店妪传》《四皓庙碑》《答郑褒书》《答张扶书》等均为其散文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安石以为胜于欧阳修《醉翁亭记》;楼昉亦谓《待漏院记》虽未能全免五代俳俪习气,然而“词严气正,可以想见其人,亦自得体”;《寿域碑》则“造语新奇”(《崇古文诀》卷十六)。
其诗兼学杜甫、白居易。《示子》诗云:“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足见其创作取向。其诗有感慨国事、心系百姓疾苦者,如《庆州败》《感流亡》《畲田词》,均类似白居易之讽喻诗。也有一些平和晓畅、简雅古淡、流连风景的诗篇,颇类白的闲适诗,如《村行》。此外,《锡宴清明日》《清明》《春日杂兴》《送孙何入史馆》《过鸿沟》诸诗,均为脍炙人口之作。词作仅〔点绛唇〕一首,有“小村渔市,一缕孤烟细”之句,刻画景物“清丽可爱”(《词苑萃编》卷四引《词苑》)。喜奖掖后学,后进有词艺者,为之延誉称扬,当时名士多出其门下,俨然为一代文学宗师。苏轼称誉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王元之画像赞并序》)。蔡启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蔡宽夫诗话》)
王禹偁一生撰著甚富,自编《小畜集》30卷,有《四部丛刊》影宋刻钞补本。其曾孙王汾所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今人徐规所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另有《后集诗》3卷、《奏议集》3卷、《承明集》10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