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临淄侯笺》 :
三国魏杨修撰。原文见于《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典略》,又见于《文选》卷四十。杨修在文中对曹植的文才推崇备至,认为他“含王(粲)超陈(琳),度越数子”。针对曹植不愿“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之论,他说:“今之赋颂,古诗之流,不更孔公,风雅无别耳。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若此仲山周旦之俦,为皆有愆邪!君侯忘圣贤之显迹,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未之思也。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景钟,书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畜也,岂与文章相妨害哉?”(《文选》卷四十)这论点似较通达。
明刻本《梁昭明文选》卷十七中的《答临淄侯笺》
“伏惟君侯,少长贵盛,体发、旦之资,有圣善之教。远近观者,徒谓能宣昭懿德,光赞大业而已。”此段颂赞曹植的文字,实不寻常。杨修赞美曹植天资聪慧,且谓曹植“体发、旦之资”,直比拟于周武王及周公旦。当日曹操自拟于周文王,公开说“若天命在吾,则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此人所共知;杨修在此拟曹植于“发、旦”,表达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
杨修此笺,在文论方面亦有重要价值,杨修与曹植来书所说“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意思不同,强调功业可与文章并行不悖。杨修认为“文章”的写作,是“经国之大美”,可以“流千载之英声”。此说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云“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选》卷五十二)意义相近,而杨修之说在前,故更有价值。就文章本身而言,此笺采润固稍逊植书,而气韵流贯,词义通达,则有过之。明人孙矿批云:“亦有词华,有风度,第镕炼尚未至。”(《文选集评》卷十)清人何焯评云:“笔笔针对来书。有次第,有变化,安顿有法。”(《文选集评》卷十)近人谭献批云:“措辞不匮,恍若面语。”(《骈体文钞》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