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专号》 :
1918年6月15日,《新青年》杂志在4卷6号上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开始系统地向中国读者介绍19世纪后半期挪威著名的社会问题剧作家易卜生。此为《新青年》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推出的第一个作家专号。在专号里,袁振英的《易卜生传》对于易卜生的生平做了详细的介绍。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一文,对之后易卜生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胡适在文中明确指出,易卜生的人生观是写实主义,其主要内涵是“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了出来,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因此,他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所谓“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
专号里还刊载了由胡适、罗家伦翻译的《娜拉》、陶履恭翻译的《国民公敌》以及吴弱男翻译的《小爱友夫》(节选)等易卜生的代表剧作。通过作品中人物对于社会问题的尖锐披露,引发了青年读者的共鸣,刺激他们开始对于自己所处的家庭与整个社会环境进行深度思考。易卜生剧中人物的敢作敢为、大胆追求自我幸福,给予青年们在反抗封建礼教、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方面莫大的鼓励。同时,易卜生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注,也深刻地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继《娜拉》刊发后,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又接着发表了《美国的妇人》《贞操问题》《娜拉走后怎样》《伤逝》《北沟沿通信》等一系列文章,就妇女的贞操、婚恋自由、废娼等问题展开讨论。正是在《易卜生专号》的影响下,《新潮》《星期日》等杂志也竞相开辟《妇女》专栏,集中关注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婚姻道德等话题。
《新青年》推出的易卜生专号,是现代中国第一次向国人介绍西方进步作家的出版物。其不仅在思想上开启了国人的心智,且在文学上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建设事业。1918年10月,陈嘏翻译的《傀儡家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易卜生的《海上夫人》《社会柱石》等剧作也陆续译出,《易卜生文集》正式出版。这在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事业进展的同时,也为以后其他刊物以专号形式译介外国作家树立了典范。在具体的创作领域,如20世纪20年代早期兴起的问题小说,其中涉及的自由、婚恋、妇女等话题,都打上了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烙印。20年代中叶,一批流寓北京、上海等地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乡土小说,其直面现实的表现技法也显然受到了易卜生的影响。在戏剧领域,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洪深、欧阳予倩、郭沫若等,无不自觉地接受了易卜生“接近现实”的戏剧美学理论,诸如摒弃传统诗剧体式、改用散文体式,引进对话机制,在舞台上就社会问题展开尖锐的争锋辩难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的革新,直接铸就了中国早期话剧的风格。像胡适的《终身大事》、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与欧阳予倩的《泼妇》等剧作,都有明显的易卜生的影子。
易卜生思想在五四前后对国人思想的引领,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有机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