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
1941年12月3日创刊于重庆,云南大学政治系战国策编辑部编辑,重庆《大公报》出版发行,周刊。此刊是《战国策》半月刊停刊后战国策派创办的重要期刊,作为重庆《大公报》的副刊出版,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化、文艺创作及理论等方面,是一种综合性刊物。主要撰稿人有林同济、雷海宗、陈铨、公孙震等。1942年7月1日停刊,共出31期。
《战国》是战国策派的重要阵地,它是在抗战中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出现的文艺刊物。基本立场为宣扬民族主义,主要撰稿人大多为留学欧美的学者,他们受到康德、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的影响,认为民族间的竞争对立不可避免,要生存必须要发展强健的生存意志,创作的文章系统阐释了民族主义的观点,如陈铨的《指环和正义》等。同时他们倡导文学的民族主义,陈铨在《民族文学运动》《民族文学运动的意义》等文中,正式打出民族文学的旗号,在文艺界掀起所谓的“民族文学运动”。提倡民族文化的重建是此刊的一个重要主题,林同济在《从战国重演到形态历史观》一文中,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历史和世界格局,提出用英雄崇拜和尙力思想进行文化的重建和更新,相关的文章还有吴宓的《改造民族精神之管见》,雷海宗的《战国时代的怨女旷夫》,公孙震的《知与力》《此后天下,此后中国》等。发表的文艺作品较少,只有朱光潜、沈从文等作家的几篇文章。《战国》中所倡导的文化重建和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激进主义的立场也在现实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