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蕻 :
生于浙江温州,卒于南京。1929年入温州中学就读,在学校组织“野火读书会”,主编《明天》,开始诗歌创作和文学翻译,最早诗作《雷雨》《蟀火献辞》发表于温州中学校刊,同时出版刊物《前路》,初涉马列主义读物,宣传革命思想。1935年温州中学毕业,考入上海大夏大学中文系,一年后转青岛山东大学外文系学习。抗战爆发后,回到家乡组织“永嘉青年战时服务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外文系二年级。在西南联大时与同学组织文学社团“南湖诗社”,在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的指导下,写有《永嘉籀园之梦》等诗作。1940年毕业后在美籍教授温德(Robert Winter)主持的“基本英语学会”任职,并任中学教员。1941年冬到重庆南开中学教书,1942年到中央大学外文系任教,这一时期在创作和翻译上收获颇丰。有诗歌、散文《阿虹的诗》《金色的橘子》《一九二九年春在昆明》等先后发表于《时与潮文艺》《今日评论》等刊物。并翻译了司汤达的《红与黑》(1944)、《卡斯特洛修道院女院长》(1946)以及英美现代小品等。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复原至南京,1952年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1962年以后着力于比较文学研究。另有中外文学研究著作《马雅可夫斯基研究》(1950)、《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1982)等,以及译著数十篇,包括马雅可夫斯基著《列宁》(1951)。198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梅雨潭的新绿》,1993年出版了研究集《诗歌与浪漫主义》,1995年出版回忆录《离乱弦歌忆旧游》,逝世后,由学者编辑出版了《多彩的旅程——纪念赵瑞蕻专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