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诞 :
江苏如皋人。生于天津,卒于北京。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诗文,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南开、汇文中学,开始新诗创作生涯。1932年举家迁往北平,考入私立大学北平民国学院,师从林庚,而后被引介给废名。在林庚和废名的影响下,朱英诞创作了大量新诗。1935年12月,以个人名义自费出版了诗集《无题之秋》,由林庚作序推荐。1936年编订第二本诗集《小园集》,废名作序并先行发表,因为抗战爆发,该诗集最终没有出版。
1939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沈启无的介绍下,在中文系担任讲师,接替废名主讲新诗。编选《中国现代诗二十年集(1917—1937)》(1941)。发表大量诗文,自编诗集《深巷集》《花下集》《夜窗集》等。与沈启无一起编辑《文学集刊》,编选废名、沈启无的诗合集《水边》(1944)。他的《小园集》由沈启无推介至日本发表,受到日本学者的好评。抗日战争胜利后转赴东北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贝满女中任教,20世纪50年代末参与故宫明清资料的整理工作。1963年退休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中坚持读书写诗,自编诗集《古城的风》《春知集》《云树集》等,但均未公开发表或出版。
朱英诞自编其诗歌作品结集25种,约3000多首。1994年,其家人出版诗选《冬叶冬花集》,收入各个时期的诗作234首。
朱英诞古典诗文功底深厚且熟悉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其诗以中国古典诗歌为根基,在吸纳西洋诗歌营养的同时,着重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的“神韵”之长,创造出真正中国式的象征主义诗歌。他的诗歌古典意象丰富,感觉独特,兼用象征和意象派手法,透出浓重的象征和神秘色彩。意境深远隽永,联想奇丽曲折,文字清秀隽逸、精雕细琢,诗风温敏敦厚、含蓄有致,延续了六朝晚唐诗和南宋词人一脉。从内容上说,大多关涉身边琐事和一己悲欢,抒写春花秋月,落叶归鸦,河柳细雨,冬室晨村;专注于表达人与自然的契合,题写人生的各种情感趣味和境界。但他的诗歌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距离较远,格局精巧有余,宏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