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之

    汪静之 :

安徽绩溪人。卒于浙江杭州。六岁进私塾读书,后就读于屯溪茶务学校。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阅读《新青年》,开始写作新诗,得到胡适鼓励。1920年进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结识潘漠华、魏金枝、柔石等同学。1921年9月,与潘漠华发起成立“晨光文学社”,邀请魏金枝、冯雪峰、柔石等人参加,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三人为顾问。1922年3月,与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等组织成立“湖畔诗社”,出版诗集《湖畔》(与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合著)。同年8月,出版个人第一本诗集《蕙的风》,与应修人一道参加诗集《女神》出版一周年纪念会,结识郭沫若、郁达夫。诗集《蕙的风》以表现诗人对人生、爱情、自然的探索与追求为主,也涉及对劳动人民遭遇的同情及对社会新思潮的歌颂,语言清新,感情饱满。之后辗转到武昌、保定等地教书,于1925年到上海,写作一年。

1926年9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小说《耶稣的吩咐》。同年10月,经郭沫若介绍到武昌总政治部宣传科,从事编纂工作。1927年调任《革命军日报》副刊编辑,兼任《劳工月刊》编辑。同年出版论著《诗歌原理》、诗集《寂寞的国》、小说《翠英及其夫的故事》。1928~1936年,先后在上海真如国立暨南大学中学部、上海建设大学、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安庆安徽大学、汕头市立第一中学、浙江省立女子中学、青岛市立中学、上海浦东中学等学校担任国文教员或中文系教授,期间出版论著《李杜研究》(1928)、小说集《父与女》(1929)等。1936年夏起,不再教书,与妻子符竹因全力编注《爱国诗选》。1937年,论著《作家的条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到过武汉、广西、贵州、重庆等地,颠沛流离,其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爱国诗选》(约1940年出齐)。1947~1952年,担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同年10月调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编辑。1956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专职作家。1981年起,湖畔诗社恢复活动,任社长。

汪静之是“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也是其中写诗最多的一位,五四时期出版的诗集《蕙的风》影响广泛。他因重视个性解放,曾受到攻讦与指摘。但进步的新文学家如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等人作文进行反击,其中以鲁迅的反驳最为有力,后者深刻地揭露了攻击者的伪道学面貌,为汪静之辩护。他本人对攻击也保持抗争的态度,但他将攻击当成是封建卫道士的“误解”,试图以“仁爱”的眼光来感化他们的内心。之后,汪静之放弃了对封建卫道士的“仁爱”姿态,与之决裂。1927年出版的诗集《寂寞的国》因融入了诗人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思考,更多地表现了孤独、寂寞、苦闷的心理。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诗集《二十一首》,但诗歌的标语化、口号化倾向明显。1996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诗集《六美缘——诗因缘与爱因缘》,主要表现了他的恋爱史。除诗歌外,还出版了小说《翠英及其夫的故事》、小说集《父与女》、论著《诗歌原理》及《李杜研究》等。

2002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出版了《汪静之先生纪念集》。2006年,杭州西泠印社出版了《汪静之文集》(全六册),其中包括诗歌卷上《蕙的风》、诗歌卷下《六美缘》、小说卷《耶稣的吩咐》、文论卷《诗歌原理》、书信卷《漪漪讯》及回忆·杂文卷《没有被忘却的欣慰》。

为您推荐

蔡琬

蔡琬 : 汉军正白旗人。蔡琬生而明艳,娴雅聪慧,抚琴吟诗,无书不读,见识不凡。长嫁高其倬为继室。婚后事姑以孝,相夫以恭,训子以严,御众以和,人赞有“古丈夫之风”。高其倬为朝廷重臣,曾历任云贵、福建、浙江、..

吴兴华

吴兴华 : 浙江杭州人。卒于北京。自幼聪慧,悟性较高,善于写作。1933年由天津南开中学转到北京崇德中学。15岁时在吴奔星、李章伯合编的《小雅》上发表《歌》。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师从英籍教师谢..

《海天鸿雪记》

《海天鸿雪记》 : 4卷,20回。二春居士编,南亭亭长评。二春居士为浙中人,寓居上海,姓名不详。南亭亭长即李宝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上海《游戏报》以单页刊印,光绪三十年世界繁华报馆出单行本。复旦大..

田贲

乔亿

乔亿 : 宝应(今属江苏)人。少以诗名江淮间,与沈起元、查慎行、方观承、沈德潜交善。为人美须髯,善谈论。乾隆中期,以国学生再试不售,辄弃置仕进,专肆力于诗。乾隆二十九年(1764)客游山西太原,为猗氏书院、郇阳..

吴芳吉

吴芳吉 : 重庆江津人。卒于重庆江津。10岁时在重庆白沙镇聚奎小学读书,开始诗歌写作。13岁时曾作《读外交失败史书》,名噪全川,被誉为“巴蜀神童”。1910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

《海上繁华梦》

《海上繁华梦》 : 作者孙家振。全书分初集30回、二集30回和后集40回,共百万余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版初集、二集,光绪三十二年出版后集,均为上海笑林报馆排印,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