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之 :
安徽绩溪人。卒于浙江杭州。六岁进私塾读书,后就读于屯溪茶务学校。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阅读《新青年》,开始写作新诗,得到胡适鼓励。1920年进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结识潘漠华、魏金枝、柔石等同学。1921年9月,与潘漠华发起成立“晨光文学社”,邀请魏金枝、冯雪峰、柔石等人参加,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三人为顾问。1922年3月,与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等组织成立“湖畔诗社”,出版诗集《湖畔》(与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合著)。同年8月,出版个人第一本诗集《蕙的风》,与应修人一道参加诗集《女神》出版一周年纪念会,结识郭沫若、郁达夫。诗集《蕙的风》以表现诗人对人生、爱情、自然的探索与追求为主,也涉及对劳动人民遭遇的同情及对社会新思潮的歌颂,语言清新,感情饱满。之后辗转到武昌、保定等地教书,于1925年到上海,写作一年。
1926年9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小说《耶稣的吩咐》。同年10月,经郭沫若介绍到武昌总政治部宣传科,从事编纂工作。1927年调任《革命军日报》副刊编辑,兼任《劳工月刊》编辑。同年出版论著《诗歌原理》、诗集《寂寞的国》、小说《翠英及其夫的故事》。1928~1936年,先后在上海真如国立暨南大学中学部、上海建设大学、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安庆安徽大学、汕头市立第一中学、浙江省立女子中学、青岛市立中学、上海浦东中学等学校担任国文教员或中文系教授,期间出版论著《李杜研究》(1928)、小说集《父与女》(1929)等。1936年夏起,不再教书,与妻子符竹因全力编注《爱国诗选》。1937年,论著《作家的条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到过武汉、广西、贵州、重庆等地,颠沛流离,其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爱国诗选》(约1940年出齐)。1947~1952年,担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同年10月调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编辑。1956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专职作家。1981年起,湖畔诗社恢复活动,任社长。
汪静之是“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也是其中写诗最多的一位,五四时期出版的诗集《蕙的风》影响广泛。他因重视个性解放,曾受到攻讦与指摘。但进步的新文学家如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等人作文进行反击,其中以鲁迅的反驳最为有力,后者深刻地揭露了攻击者的伪道学面貌,为汪静之辩护。他本人对攻击也保持抗争的态度,但他将攻击当成是封建卫道士的“误解”,试图以“仁爱”的眼光来感化他们的内心。之后,汪静之放弃了对封建卫道士的“仁爱”姿态,与之决裂。1927年出版的诗集《寂寞的国》因融入了诗人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思考,更多地表现了孤独、寂寞、苦闷的心理。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诗集《二十一首》,但诗歌的标语化、口号化倾向明显。1996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诗集《六美缘——诗因缘与爱因缘》,主要表现了他的恋爱史。除诗歌外,还出版了小说《翠英及其夫的故事》、小说集《父与女》、论著《诗歌原理》及《李杜研究》等。
2002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出版了《汪静之先生纪念集》。2006年,杭州西泠印社出版了《汪静之文集》(全六册),其中包括诗歌卷上《蕙的风》、诗歌卷下《六美缘》、小说卷《耶稣的吩咐》、文论卷《诗歌原理》、书信卷《漪漪讯》及回忆·杂文卷《没有被忘却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