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派 :
该派萌生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1949年后,影响至20世纪80年代。
孙犁于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创作了小说《荷花淀》。其后,孙犁连续发表了一系列以白洋淀为背景的作品,如《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等。这些作品整体风格清新明快、自然质朴,含蓄又充溢着浓郁的诗情,在晋察冀根据地和延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反响。1949年后,孙犁出版作品集《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主持《天津日报》文学副刊《文艺周刊》,其文学理念和审美趣味也自然贯注到《文艺周刊》的选稿、编辑等事务上。孙犁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期间,用各种形式热心帮助、扶植一些文学青年走向成熟。于是以《文艺周刊》为园地,以孙犁为核心,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青年作家逐步形成了荷花淀派。这些作家的作品往往与以孙犁的《荷花淀》为代表的白洋淀系列在文学观念、审美情趣、艺术追求上趋近一致,多以自己的家乡生活为题材,表现生活中的美和善,重视作品的艺术性,具有诗情画意。人们遂把以孙犁为代表的这类作家称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
该派的创作虽有其特色,但在强调重大题材、偏执于文学政治性的年代受到压抑,处于文学结构的边缘。新时期后,在对1950~1970年的文学作品进行反思时,孙犁的作品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年轻作家以孙犁为师,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如铁凝、贾平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