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

二者的产生根源在于观物方式的不同,而且二者所代表的美感性质也有不同。北宋理学家邵雍在其《观物篇》中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物方式:一种是以我观物,另一种则是以物观物。 他认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

这两种观物方式都被王国维接受,其标举境界说的《人间词话》据此将诗词的境界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我之境,另一种是无我之境。前者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是有我之境;后者则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无我之境。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对应两种不同的观物方式:“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某种词境之所以是有我之境,是因为作者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上去观审事物,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所以外物都被染上了作者本人的感情色彩;与此相反,当作者将自己的心灵境界提升到与道合一的高度,超越了个人的感情倾向,将事物作为事物自身来观审,这时的境界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高度。

王国维还比较了这两种境界,进一步提出:“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在王国维看来,有我之境比较常见,而无我之境则比较罕见,只有杰出的人物才能够做到。

这两种境界类型还与西方美学有一定的关系。王国维特别提出:“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至静中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较多,如I.康德、A.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这集中体现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从这篇文章的语言可知,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是作为审美主体的“我”,“无丝毫生活之欲”,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吾心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与物俱化的境界,王国维认为这种境界近似于西方美学的优美。与此相对,所谓有我之境指“我”的意志尚存,而且与外物有着某种对立关系。当“外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威胁意志时而观物,所得到的境界就是有我之境,也就是宏壮(今通常译为崇高)之境。故王国维的境界分类是中西方哲学与美学共同促成的理论成果。

为您推荐

古雅说

古雅说 : 语出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子》:“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故古雅者,可谓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他所说的古雅,就是艺术的形式之美,因艺术的形式相对于自然的形式而言属于第二种形式,..

无用之用说

无用之用说 : 所谓无用,指文艺不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是无用的;但从人的精神需要来看,文艺具有更高的功用,能够起到提升和完善人格结构的作用,这就是无用之用。语出《庄子·人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

逸 : 最初用于人物品评,《论语·微子》有“逸民”之目,指“节行超逸”者(何晏《论语集解》)。东汉以后隐逸之风渐盛,逸由人物品评扩展到文艺批评。三国魏曹丕称刘祯“有逸气,但未遒耳”(《与吴质书》),由其人..

观物

改良群治说

改良群治说 : 语出梁启超1902年发表于《新小说》创刊号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文中提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主张从小说革命开始来改良社会。“群治”,语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下..

《文学研究法》

《文学研究法》 : 姚永朴(1861~1939)著,编印于1914年,共4卷。仿刘勰《文心雕龙》的体式,分为《起原》《纲领》《神理》《雅俗》《门类》等25篇。主要从形式上论述了古文的学习法和写作法。具体来说,第1卷讲..

巫术说

巫术说 : 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1832~1917)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他指出,原始的野蛮人由于受到一种万物有灵的独特思维方式的支配,创立了各种图腾崇拜、魔法、禁忌、仪式等活动,用以与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