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朗诵诗》

    《高兰朗诵诗》 :

作者高兰。1944年1月重庆建中出版社出版,为“建中文艺丛书”之一。收入《春天来了》《向勤劳的石匠们致敬》《哭亡女苏菲》《展开我们朗诵的诗歌》《缝衣曲》《我们的天堂》《嘉陵江之歌》《送别曲》《初冬》《这不是流泪的日子》等诗作。

朗诵诗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31年。左联执行委员会在1931年11月的一份决议中曾明确提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之四是必须研究并且批判地采用中国本有的大众文学、西欧的报告文学、宣传艺术、墙头小说、大众朗诵诗等体裁”(阿英《一九三一年中国文坛的回顾》)。但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朗诵诗运动方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怒潮中渐起。与其功能相适应,朗诵诗在内容与形式上主要有如下特点:内容以宣传抗战为主,强调抒发社会性的情绪,形式上讲究朗朗上口、好听易懂。高兰以其朗诵诗创作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赢得了“朗诵诗人”的美誉,成为朗诵诗运动的主力。他不仅专心投入朗诵诗的创作,同时还积极参与诗歌朗诵活动,与柯仲平、光未然、臧云远、徐迟等人组织过多种诗歌朗诵活动。与其他朗诵诗创作者相比,高兰的朗诵诗具有更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兰的诗歌创作一贯追求明白、晓畅、开朗、健康的抒情格调,以表现自己、感染别人为创作原则。他的朗诵诗以激情迸发爱国主义精神为源泉,格调粗犷刚强,语言雄丽壮阔,情感充沛真挚,富有艺术感染力。

就朗诵而言,写得过于含蓄、多用暗示、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诗,或诗意行跳跃性较大的诗,群众并不易立即听懂,更勿论接受。因此,与朗诵诗以“听”为主的接受方式、以“诵”为主的传达方式相适应,高兰的朗诵诗大多淡化意象的塑造、弱化联想的展开,更多的是以形象取代意象,专注于记忆的回想而非独特意象的创造,并通过铺陈描述,展开画面性、动作性较强的形象描写,以求构成情、事、理合一的新型的诗体。诗人广泛运用了“赋”的对比重迭手法,在时间延伸中调动读者的感情回忆,引起听众的交响共鸣。同时,诗人善于借助音节之美来弥补想象力削弱所带来的问题,依情调的变化来调节诗行的长短,短句响亮,长句舒缓;以重音加深印象,以停顿触发联想;以声调语气的变化能突出诗中的思想、感情、比喻或想象,形成抑扬顿挫、行云流水的音乐效果。最终使得他的朗诵诗走向哲理性、形象化、格律体相互补充的抒情道路。

高兰还注重诗歌文体形式本身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在朗诵诗创作实践中, 高兰经常借鉴故事叙述的章法结构,多半起首有悬念,中间有铺垫,结尾有高潮,在时间延伸上造成情绪的起伏。在朗诵时,加上叙事性的形象描写,会给朗诵者带来若干戏剧性表演的便利, 容易处理得更加有声有色。

比如他的朗诵诗名篇《哭亡女苏菲》,全篇围绕着“哭”展开,诗人回忆了女儿一个个生活片段,描述了往日饥寒交迫生活的种种细节:女儿的梦想和遗物,生病时无望的悲伤,白棺入土的哀伤。描写的形象与暗示的联想相映生辉,渗透了诗人多年生活的酸、甜、苦、辣。在朗诵中,时常令听众如痴如狂,泪如雨下。

为您推荐

《将来之花园》

《将来之花园》 : 作者徐玉诺。1922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收入《海鸥》56篇、《将来之花园》39篇,共95篇。书前有郑振铎的《卷首语》,书后有叶圣陶的评论《玉诺的诗》。诗..

《湖畔》

《湖畔》 : 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合著。1922年湖畔诗社出版。《湖畔》是湖畔诗社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潘漠华的《离家》《游子》,冯雪峰的《落花》《清明日》,应修人的《在江边小坐》《豆..

《给战斗者》

《给战斗者》 : 作者田间。1943年11月桂林南天出版社出版,为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之一。收入田间从1937年到1942年的诗作共38首,分为6辑。有诗人代序《论我们时代底歌颂》,并胡风作《后记》。1947年1月..

《教我如何不想他》

《旅心》

《旅心》 : 作者穆木天。1927年4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初版,为“创造丛书”第8种。收入《落花》《心响》《苍白的钟声》等诗作共30首,并《献诗》1首,集后附散文诗《复活日》、诗论《谭诗》。穆木天早年远赴..

文从字顺说

文从字顺说 : 语出韩愈为樊绍述撰写的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寥寥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文从字顺的字面含义是追求文章语言的平易畅达,但..

蕴藉

蕴藉 : 指意义含蓄深厚。原用来形容人胸怀宽博能容,《汉书·薛广德传》云:“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服虔注曰:“宽博有余也。”后来刘勰借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意蕴深厚的审美特征,如《文心雕龙·定势》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