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泉》 :
一首为曹国人慨叹王朝战乱,怀念东周王朝的诗。大致为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作品。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三章首两句均以寒泉浸淹野草起兴,后两句反复慨叹“周京”“京周”“京师”,诉说自己梦中醒来长吁短叹、无限悲凉,却始终不提自己为何痛苦。最后一章笔锋突然逆转:“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这里的“芃芃黍苗”对应前章战乱中让人悲痛的周京,“阴雨膏之”,一场大乱过去,阴雨的滋润,又重新复苏,让人不禁惊喜。“四国有王,郇伯劳之”,战争过去,一切又回归到原有的秩序中,四方的诸侯前来朝聘天子,那郇伯的功劳可谓最大。
写法上,前三章意思并列,内容相近,只是韵脚稍有变化,是典型的重章叠句的手法。最后一章和《桧风·匪风》《邶风·燕燕》相似,笔锋逆转,结构句式完全不同,这种手法在《诗经》是少见的,二者的反差,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也更凸显了郇伯的功绩。清人陈继揆《读诗臆补》认为“感时追忆,无限伤心,妙在前路绝不说出。读《下泉》的末章,正如大唐经历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说到贞观年间盛世的景象。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驰,而不觉言之津津也”,深得此诗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