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 :
一首抒写男子在月色下思恋情人的诗。朱熹《诗集传》以为“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韩高年《〈诗经〉分类辨体》认为,《陈风》中如《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等均与祭祀高禖风俗有关,反映了古老的巫风与春秋时期日益兴盛的娱乐风气激荡下的情爱主题。
创作时间不确定,孔颖达《毛诗正义》曰:“《防有鹊巢》云宣公,《月出》亦从上明之,亦为宣公诗也。”以为是陈宣公(前692~前599)时之诗。郑玄《诗谱》系于周惠王(前676~前652)时期。据此,姑系于陈宣公二十七年(前666)左右。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各章意思大致相同。前三句写月光下美貌女子婀娜多姿,似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忧伤和无奈引发最后一句中诗人那内心无限惆怅的叹息,表达了诗人因对女子的思慕而愁肠百结的悠悠情思。诗中“舒窈纠”“舒忧受”“舒夭绍”都是形容女子曼妙的舞姿,方玉润《诗经原始》:“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歌艺术成就颇高,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对此分析得细致而到位:“这首诗在句法、用词和韵律三方面都颇有特点。句法上每章四句,前后三句都是上二字双,下一字单;第三句上一字单,下二字双,错综变化,节奏抑扬,脱尽板滞之感。用词上除了‘月’‘人’‘心’三个名词,‘出’一个动词和‘兮’一个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形容词,而且这些形容词在《诗经》中多不经见,可能是较多地保留了陈国方言的痕迹。通过这些词的应用,活脱地描绘出一个月下美人的形象,风神摇曳,绰约多姿;而且抒发了诗人幽思牢愁,固结莫解的情怀。韵律上是通篇句句押韵,而且一韵到底(幽、宵部通韵),加上叠韵词汇的运用,委婉概括的丽词美和繁音促节的韵律美相得益彰,读起来真有赏心悦目的感受,难怪被后人推为三百篇中情诗的杰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