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如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言指言辞,文指文采,行指流传、流行。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论语·子路》载孔子言:“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涉及孔子对言文关系的看法,孔子强调言的重要性,是以其是否有文来判断的。关于文,在先秦有多种含义,包括:①声色之文。如《国语·郑语》中的“物一无文”,《荀子·赋》中的“五采备而成文”等。②礼乐之教等赋予的文明、修养内涵。如《国语·周语》云:“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爱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舆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材也。”因此,文既包含内容,也包含形式,所谓名正辞顺既指文的内容要符合伦理逻辑,也指文要有表面的“声色”(语言功夫)。

为了在话语中做到名正辞顺,周王朝非常重视语言教育,周礼中有言礼,周礼不但对所言的内容有规定,要非礼勿言,而且对于怎样言也有规定,要“文以君子之辞”(《礼记·表记》),言礼是对话语要名正辞顺的规定和维护。所以,先秦有“文辞以行礼”(《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鲁国闵马父语)的说法。名正辞顺要求“文以君之子辞”“文辞以行礼”,这也是孔子强调文的原因。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既表达了孔子对行文的内质关怀,也表达了孔子对行文的辞彩要求,是周礼中的要求之一。

后世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多有发挥,如刘勰《文心雕龙·征圣》说:“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北周《燕射歌辞·角调曲》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宋代陆游《严州到任谢王丞相启》亦云:“黼黻圣猷,谓言之不文则行之不远;甄陶士类,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长。”

孔子在强调文的时候,特别强调要以质约束,否则就是野,则“行而不远”了。所谓文质彬彬,而不是单一的强调文采,和文自身具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相关。后世创作有单一发展文采而无实质内容的,是不符合孔子的思想的。正如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所说:“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

孔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代文论在文章创作论上的杰出贡献。

为您推荐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刘从益

刘从益 : 应州浑源(今山西浑源县)人。大安元年(1209)进士,历仕鄯阳丞、长葛簿、许州幕官、令郾城令、陈州防御判官、南京路提举榷货使、监察御史、叶县令、翰林应奉等职。正大三年(1226)因病去世,年四十四。..

李澥

李澥 : 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少从王庭筠学诗书画,然累举不第。60余岁病卒于通许、陈留之间。李澥性格宽缓,笑谈有味,善于处世。居京城15年,经常出入贵族之门。多才多艺,诗赋书画,无不精通,时人评价他“赋不如..

梁镗

李遹

李遹 : 栾城(今属河北)人。系出唐明皇。李遹15岁时,随其父李拯学医,后改读六经文章。明昌二年(1191)辞赋进士及第,历仕藁城丞、宜丰令、涉县令、尚书省令史、大兴府推官、河北东路转运司都勾判官、辽东盐使..

梁持胜

梁持胜 : 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父梁襄,字公赞,大定三年(1163)进士,质直尚义,有古人之风,历仕奥州刺史、河南府倅、华州防御使、保大军节度使等职。梁持胜在太学即有文名,泰和六年(1206)进士及第,制策优等,宏辞..

李夷

李夷 : 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刻苦为学,喜读史书,尤喜武事,练习兵法、击剑、驰射,有志于功名。累举词赋而不中,改试经义又不第,后弃文从武,改试武举,未及试而卒。李夷为人介特,自守不群,好使酒尚气。刘祁云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