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境说 :
语出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三境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王昌龄在《诗格》中,用境论诗歌创作,有“处身于境,视境于心”“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等说法。
三境说是对境的具体阐释。物境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指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指创作主体内心意识世界的境界。意境是境的一种,和其他两境一样,都属于审美客体。具体而言,物境偏于客观景色描绘,诗人的思想情意与极丽绝秀的景色相契合,从而了然境象,状写物境栩栩如生而达真境;情境借主体情感向外辐射,因情生景,创造出蕴含情感的景物形象,所以能“深得其情”;意境是诗人哲理性感悟的境界,“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景中含情,情中化景,既传递出作者自我精神和心灵上的真切感受,又表现出客观景物的奥妙,所以“得真矣”,是境生象外的境界。
关于三境之间的具体关系,学术界存在3种不同看法:①三境说是意境交融的3种方式。如袁行霈认为:“一是情随境生,二是移情入境,三是物我相融。”②三境说之意境是诗歌创作中最巅峰的状态。如郁沅认为:“意境是抒情性艺术形象的最高要求”,“意境有物镜、情境和中和之境三种不同类型和品格”。③将三境说视为诗歌创作的动态过程,认为物境、情境和意境三者关系是依次递进的。意境是在一般心物交互作用下创造的艺术境界,而其他二境是分别偏重于物和情的艺术境界。
境是王昌龄诗学的核心概念,诗歌成功与否,皆须用境,三境说根据主客体交融深浅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三境说对形成中国古代意境理论有奠基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