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

    赵树理 :

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农家庭,卒于太原。从小深受农民的生活、情趣、语言的影响与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的熏陶。1925年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接触到新文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躲避国民党的搜捕潜回家乡,失掉学籍与党籍。1929年在沁水县小学教师招考中被录取,但旋即被捕,押送太原自新院。1930年获释。此后长年流浪奔走于太原、沁水及河南开封等地,并开始创作活动,写有古诗、小说及小品、评论等,并开始考虑文艺大众化问题,立志为农民写作,做一个“文摊文学家”。他自觉尝试各种通俗文学的形式,并有意识地将现代思想融入其中。如1935年尝试写作的长篇小说《蟠龙峪》即采用说书人的叙述语言。1936年,赵树理任上党乡村师范语文教师,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加入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位于山西沁水的赵树理故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树理在长治、阳城等地任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干部,负责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后历任《黄河日报》《抗战生活》《中国人》等报刊编辑。1943年发表小说《小二黑结婚》,讲述了解放区新一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揭示了封建观念对农民思想的束缚,并反映了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同年发表小说《李有才板话》,揭露农村民主改革中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现象,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赵树理的小说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活灵活现的人物,深受解放区读者的欢迎。同时,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赵树理的作品正好与文艺大众化运动不谋而合,被视为中国新文学的方向。

1944年赵树理到华北新华书店任编辑,1945年后参加《新大众》报的编辑工作。抗战胜利后,写了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力图以更广阔的目光去观察近代农村社会的变迁,表现出赵树理创作中具有史诗性追求的一面。此后,赵树理集中描写翻身后的农民为改造旧农村、改变旧风俗所作的斗争,如《福贵》(1946)、《小经理》(1947)、《邪不压正》(1948)、《田寡妇看瓜》(1949)、《传家宝》(1949)等。虽然写的是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但却捕捉了他们在新历史时期心灵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1947年出版的《赵树理小说选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登记》(1950)。1954年,完成反映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三里湾》,深刻揭示了农村深入进行民主改革的必要性。1958年,他以当年农村全民整风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锻炼锻炼》。1959年后,赵树理开始觉察到“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等的危害,为纠正这些错误而陈述自己的意见,曾受到错误批判。这一时期,他完成了《套不住的手》(1960)、《实干家潘永福》(1961)、《张来兴》(1962)等小说,提倡实干精神,以针砭时弊。艺术上凝练蕴藉,平易中见深刻,为短篇小说的成熟之作。1965年到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文化大革命”中,赵树理受到迫害。

赵树理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倾向进行反省的基础上,致力于回归到民族的、民间的文学传统中来,建立起一种偏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他的小说多以晋东南农村为背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多取材于有扎实的生活体验与长期感受的农民日常生活。常借小人物小事件反映时代风貌。不以雄伟气势取胜,擅长在平凡琐细的生活中,依靠人物细致的语言行为,勾画其微妙的心理活动。他的小说语言以北方农民口语为基础进行了加工提炼,平易朴素而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描情状物均能曲尽其妙。同时吸收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具有可朗读性。在语言的艺术性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取材与语言的特点,使赵树理的小说既通俗浅显,又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与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貌似直白却相当含蓄,耐人寻味。结构上借鉴古典小说和评书,以故事完整、首尾呼应、按顺序叙述、含描写于叙述之中为特色,也有截取生活片段、采用倒叙等笔法。他的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大众化、民族化方面,有重大的贡献,对于现代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赵树理研究又见热潮,对其与延安文艺、主流文学等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了重新的评价。

赵树理(右)同日本文学评论家中岛健藏(1962,北京)

赵树理在进行小说创作的同时,坚持戏剧和曲艺的整理、改编和创作。创作过上党梆子《万象楼》(1941),抗战期间写过新编历史剧《韩玉娘》,1950年根据田间的长诗《赶车传》改编成鼓词《石不烂赶车》,1959年创作长篇评书《灵泉洞》(上),1961年整理、改编、导演了《三关排宴》,并被摄制成戏曲影片。此外还著有杂谈、评论集《三复集》(1960),集中阐述了他的文学主张。

赵树理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

为您推荐

张苍

张苍 : 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张苍精通律历,博览群书,曾师从荀子学《左氏春秋》。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后获罪亡归阳武。秦二世三年(前207),张苍跟随刘邦攻下南阳,但又因罪当斩,王陵见张苍体貌出众,遂向刘邦..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 作者鲁迅。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代表了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方面的实绩,成为中国..

茅盾

茅盾 : 生于浙江桐乡乌镇,卒于北京。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秀才,属于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由母亲教授了一些文学、历史和地理..

杨修

吴承恩

吴承恩 : 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任浙江长兴县丞,隆庆元年(1567)蒙冤下狱(蔡铁鹰《吴承恩年谱》)。狱案结束后,曾受聘为荆王府纪善。..

《陈毅诗词选集》

《陈毅诗词选集》 : 陈毅自幼爱好文学。青年时代曾从事诗歌与小说创作,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1925年以后,他主要从事革命工作,但在战斗间隙和政务之余创作了很多旧体诗以及少量新诗。由于在战争环境..

老舍

老舍 : 满族。生于北京,卒于北京。1918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长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在一段时期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