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 :
文艺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新兴学科。它既不是美学与文艺学的分支,也不是两者之间的中介,更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哲学,而是既同文艺学、美学、艺术学密切相关,但又同它们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兴学科。传统的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一般主要采用哲学的视角,将美、文学与艺术的本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文艺美学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学科发展的前提,采用美学的视角,直接面对鲜活生动的文学艺术现实,对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美学研究。
文艺美学的名称最早由台湾学者王梦鸥于1971年在其出版的《文艺美学》一书中提出。而作为学科的文艺美学则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在全国首届美学会上由原北京大学副教授胡经之首先提出。胡经之认为高等学校的文学、艺术学科的美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授美学原理、讨论美在主观与美在客观等抽象问题,而应面对具体的文学艺术现象,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文艺美学的产生得力于1978年改革开放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是对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以政治代艺术的“左”的思潮的突破,是当时文学与美学理论“向内转”的表征。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也同改造借鉴我国传统美学与文学理论的需要紧密相连。我国传统美学与文学理论遗产极少抽象的理论思维,主要是对于艺术的感悟。这样的理论形态在工具理性时代往往难以被西方接受,但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却有着发挥作用的空间,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即为我国传统美学与文学理论在当代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学术的平台。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还适应了国际性的美学与文学理论在20世纪以来由抽象理论走向艺术的发展趋势,给我国美学和文学理论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学术途径。
文艺美学作为新兴学科既区别于传统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又同这些学科密切相关。传统美学是哲学的组成部分,以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包括美论、审美论与艺术论,同时还包括部门美学。文艺美学在审美规律的研究上借鉴了传统美学的理论成果,但却以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与传统美学区分开来;传统文艺学是来自苏联的一种学科形态,主要研究文学的基本理论,在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上文艺学与文艺美学有着共同点,但文艺美学则侧重于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研究;艺术学是以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形态,包含艺术的审美规律研究与艺术的形态、生产、发展与管理研究。在研究艺术的审美规律上文艺美学与艺术学相一致,但文艺美学则只侧重于艺术的审美规律探讨。因此,文艺美学是新兴学科,但也具有交叉与边缘学科的特性。
文艺美学学科最根本的特点是以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为其研究对象,采取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文学艺术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文学艺术的本质,发展到后来的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再到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是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文艺美学的产生反映了美学的发展趋势。艺术的审美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但以直接经验为主。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构成,反映了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艺术的审美经验包含丰富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审美态度的改变性,即由日常经验到审美经验的转化主要是由日常态度到审美态度的转变;审美知觉的构成性,即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凭借审美知觉在意向性之中对于对象的构成,也就是说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知觉之中;审美想象的填补性,即在意向性的过程中审美主体通过想象将“未定域”加以“具体化”并完善;审美价值的形上性,即对于审美经验内涵的提升,给予审美经验以本体论的意义,使得审美经验具有了审美存在的价值意义,走向诗意的栖居。
文艺美学学科作为新兴学科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到质疑。随着文艺美学研究的深化,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引发了许多争论,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到目前为止,文艺美学确实在学科定位、术语、概念和方法论等方面尚未完全一致,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也还有待统一。但新世纪以来随着文艺美学逐步进入教学体系及被更多关注,其学术发展的内在机制逐步被更加清晰地阐释,愈来愈趋向相对稳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艺美学学科呈现出一些新趋势:①从以往的审美或美向更宽泛的与日常生活交融的审美文化领域拓展。②关注日趋活跃的大众文化领域,如畅销书刊、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广告、时尚、网络文学与艺术等。③涉及更丰富多样的部门美学,如小说美学、电影美学、电视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广告美学、时尚美学等。④寻求新的跨学科研究手段,如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发展,生态美学的兴起,将文艺美学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媒介学、传播学等串通起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