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文学 : 纳西族有24万余人(1982),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邻近各县,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也有分布。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象形文字东巴文和标音文字哥巴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纳西族从明代起便通用汉文,其文学由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大部分构成。
纳西族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长诗、歌谣等。许多作品除民间口头流传外,还保存在《东巴经》中。
古老的神话和神话史诗,是纳西族文学最光彩夺目的部分。以神话史诗《创世纪》为主体,构成了内容丰富、结构宏伟的纳西族神话体系。除《创世纪》外,还有《黑底干木女神》、《人与龙》、《崇忍潘迪找药》、《黑白争战》等。这些神话的内容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涉及天地开辟、人类起源和繁衍、民族来源与迁徙等;一类反映人与自然及邪恶力量的斗争。前者以《创世纪》为代表,述说天地诞生及民族繁衍的故事。《黑底干木女神》讲述人类始祖的故事,反映了原始母权制时代的社会生活。《黑白争战》描写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体现出神话史诗向英雄史诗过渡的特点。后者以《崇忍潘迪找药》和《都支格孔》为代表。《崇忍潘迪找药》中的崇忍潘迪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起死回生的药花和药水,撒遍了九山七谷,医好了人类的疾病,反映了纳西族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都支格孔》则是一个除妖故事,讲述九头十八臂的天神都支格孔战胜了九头妖魔呆打古工,为人类除了祸害。
民间长诗以爱情长诗最为丰富。“相会调”中的《鱼水相会》、《蜂花相会》,采取拟人手法,以鱼、蜂象征男青年,水、花象征女青年,表达他们之间的恋情。《游悲》、《逃往美好的地方》,属于爱情长诗中的"殉情调",作品描写封建制度下的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猎歌》、《赶马调》属于爱情长诗中的"欢乐调",通过对狩猎、赶马等生活的描写,歌颂劳动及爱情。纳西族叙事长诗大多采用男女对唱、一问一答的形式,既便于抒情,又便于叙事,形式自由,富于民族特色。
纳西族歌谣,主要分为传统调和即兴调两大类。传统调也叫大调,纳西语叫"本底子"或"本子"。纳西族民间长诗皆属传统调。即兴调也叫小调,无固定的唱词,望物起兴,灵活多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纳西族广阔的社会生活。纳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惯于用民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调子一般低沉哀怨,如泣如诉,但东部地区因受藏族民歌影响,调子比较奔放、粗犷。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诉苦歌》、《反三征歌》和歌颂革命军队的《贺龙敲石鼓》等慷慨激昂的民歌民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高亢、欢快的歌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新民歌。
纳西族民间故事有讲述传统习俗来源的习俗故事,如《七星羊皮的来历》等;有解释纳西族地区山川风光的风物故事,如玉龙山、泸沽湖的传说;有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等。其中以机智人物故事阿一旦的故事最为出色,它包括一系列阿一旦与纳西族统治者木土司斗争的小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纳西族人民的智慧、机敏以及他们巧妙的斗争艺术。阿一旦成为纳西族人民有勇有谋的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是文学画廊中引人瞩目的典型。
纳西族的文人文学,始于明代。明洪武十五年(1382)以后,丽江木氏世袭授丽江土知府职,汉文学的影响进一步深入丽江纳西族地区。纳西族开始出现了用汉文写作的文学作品,但当时封建土司垄断文化,文人文学还只限于木氏世系等上层统治阶级。其中最有成就者为木公、木增。
木公、木增的诗,抒发了开发边陲、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歌颂了丽江的山川风物及纳西族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清雍正年间,纳西族文人文学有了新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有:桑映斗、牛涛、杨竹如、妙明、李樾、李玉湛、周兰坪、王竹琪等。
清朝末年,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丽江府的纳西族、白族、汉族文教界人士,于1907年创办了《丽江白话报》,用白话文宣传变法维新,针砭时弊,提倡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和工商业,传播自由平等思想,其中发表有不少文学作品。
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寒谷、赵银棠等。李寒谷是纳西族文学史上第一位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他的一系列小说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在纳西族中颇有影响。女作家赵银棠的《玉龙旧话》是第一部系统地研究和介绍纳西族历史、文化、风习的专集,兼有学术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文学展现了新的面貌。民间文学得到了大量的发掘,文学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一代具有新思想、掌握新的表现手法的纳西族作家和诗人正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