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籁 :
语出《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在这里首次提出“三籁”的概念,“人籁”和“地籁”是作为“天籁”的参照而提出的。
“天籁”比喻无声无形而无处不在的“道”。庄子认为只有抛却人间是非、名利而达到“吾丧我”之境才能体悟到“天籁”之妙。“人籁”与“地籁”属于人与物的范畴。“人籁”指人为的音乐,喻指当时的百家争鸣。“地籁”是以风吹众窍之声代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庄子对“地籁”的描绘非常精彩:“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大风摇荡着山林中的百围之木,树穴有的像鼻子、嘴巴、耳朵,有的像方柱头,有的像圆圈,有的像深窝,有的像水池;大风吹过,众窍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像流水,像响箭,像叱责,像吸气,像叫喊,像嚎哭,像犬吠,像哭泣,“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这段文字同下文的“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相呼应,二者形成比喻关系,把百家争鸣比作风过而众窍怒号,众窍不同的声音,犹如百家各师其“成心”而发表的各种“物论”,夸张而生动地写出百家争鸣的纷乱情形。
后世有人认为“天籁”即“地籁”,是天地间最为美妙、自然的声音。尽管不符合庄子本义,但这种阐释很有美学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