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

    文质 :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它包括"文"与"质"两个方面。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邢昺疏:"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为君子,"孔子又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原来是就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及言谈举止说的。"文"指外在表现,"质"指道德品质。这是一方面的意义。后世文论沿用"文"、"质",在许多情况下是指语言风格范畴的华美和质朴,如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说:"夫世代亟改,论文之理不一,能使艳而不华,质而不野。"又如苏轼论陶渊明诗的特点,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再如后世的"尚质"、"尚文"之说,等等。
  但"文质"运用到后来的文论上,也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即"文"指辞采、表现,大体上相当于今人所说的作品的形式;"质"则指内容。由于文学风格上的华美和质朴,最终是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联系的,所以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有些作家作品时所用的"文"、"质"概念,就是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立论的。很多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至黄宗羲、叶燮等,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都有精辟的论述。
  尽管"文质"具有艺术风格和形式内容方面的意义,但不论从风格的华美与质朴方面看,或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方面看,很多有成就的作家和理论家,都是在强调"质",即强调质朴或内容的前提下,要求华、朴相济,"质"、"文"兼备的。不过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也常常有偏尚质朴、偏重内容或偏美辞藻、偏于形式的倾向。

为您推荐

吴江派

吴江派 :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槃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

《乌古斯传》

《乌古斯传》 : 维吾尔族英雄史诗。又称《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是一部历史悠久的英雄史诗。它最初作为传说众口相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融汇了各个历史时代的特点,内容得以不断丰富,艺术上也臻于成熟。后来,..

文徵明(1470~1559)

文徵明(1470~1559) : 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曾学文于吴宽,学画于沈周,学书法于李应祯。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研习,人称"吴中四才子"。宁王朱宸..

吴嘉纪(1618~1684)

乌·白辛(1920~1966)

乌·白辛(1920~1966) : 现代赫哲族剧作家。原名吴宇洪。黑龙江省瑗珲人。1938年吉林毓文中学毕业后,入奉天(沈阳)佛学院。但白辛喜爱戏剧,又考入沈阳协和剧团为研究生,后转为话剧演员。曾在吉林组织吉林剧团,导演..

《文章流别论》

《文章流别论》 : 文学理论专著。晋挚虞撰。挚虞(?~311),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晋泰始年间举贤良,拜中郎,官至太常卿。遭乱饿死。   《晋书·挚虞传》载,他"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曰《流别集》,各..

翁卷

翁卷 : 南宋诗人。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布衣终身。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   刘克庄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