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声与西曲

    吴声与西曲 : 吴声,是指南北朝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民歌;西曲,是指南北朝时期流行于荆楚(今湖北)一带的民歌。
东晋衣冠南渡以后,旧乐散亡。于是又一次把眼光转向民间,从民间音乐中去汲取养料。吴声和西曲以其清新活泼、婉转悠扬的特色,很快受到上层统治者和下层百姓的普遍喜爱,成为“清商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南齐书·萧惠基传》说:“自宋大明(孝武帝年号)以来,声伎所尚,多郑、卫淫俗,雅乐正声,鲜有好者。”《南齐书·王僧虔传》也说:“朝廷礼乐多违正典,民间竞造新声杂曲。”所谓“郑卫淫俗”,所谓“新声杂曲”,指的就是流行于南方民间的吴声、西曲。
和汉乐府民歌不同,吴声和西曲产生在长江中下游和汉水两岸的大城市,它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它没有汉乐府那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斗争精神,而更多的是表现男女间的爱情,它很少有汉乐府那样的长篇之作,而多为五言四句的短制小曲。现在流传下来的吴声歌曲,据《乐府诗集》所载,共二十四首,其中,《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上声歌》《懊依歌》《前溪歌》《丁督护歌》《华山畿》《读曲歌》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据《古今乐录》载,西曲主要有“舞曲”和“倚歌”两大类,计三十四曲,一百四十多首。其中,著名的有《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三洲》《采桑渡》《江陵乐》《安东平》《那呵滩》(以上舞曲歌)《青阳度》《女儿子》《夜度娘》《来罗》《平西乐》《寻阳乐》《白附鸠》《拔蒲》(以上倚歌)《孟珠》《翳乐》(以上舞曲兼倚歌)《杨叛儿》《西乌夜飞》《月节折杨柳歌》(以上普通歌)等。
吴声和西曲,最早都只是没有伴奏的清唱,古时候叫“徒歌”。后来才加上管弦伴奏。《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其后被诸弦管。”

为您推荐

十番鼓

十番鼓 : 十番鼓是流行于苏南无锡、苏州、常熟等地的民族器乐乐种,俗称“苏南吹打”,也叫“十番箫鼓”“十番”“十番笛”等。道家和佛家称之为“梵音”。过去常用于婚、丧、寿、庆等活动。十番鼓..

声曲折

声曲折 : 现在所知道的我国最早的记谱法。 音乐的保留,在没有音像手段的时候,只能靠两种方法:一种是师弟相授,即师傅传给徒弟,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传统的戏曲传承,基本上是采用这种方法。但如果..

陶真

陶真 : 陶真,又作“淘真”,是一种用琵琶和鼓伴奏的说唱艺术。它起源于宋代农村,大多不入勾栏,由路歧人(多为盲艺人)在街巷旷野甚至农村表演。《西湖老人繁胜录》载路歧人在临安宽阔场所表演时说:“..

相和歌

板眼

板眼 : 在音乐中,表示单位时间长度的是“拍”。拍的长度是相对的,比如在快板中,拍的单位长度短,在慢板乐曲中,拍的单位长度长。在乐曲中,每一拍的强度并不都是一样的,而是一种有规律的强弱变化,在..

百戏

百戏 : 百戏是一台节目的总称,包括杂技、魔术、武术、滑稽、音乐、舞蹈等。 百戏一词,出于汉代。汉代张衡的《西京赋》、李尤的《平乐观赋》中都提到百戏,而且有大段的文字描写百戏的表演情况。 从..

五宫四调

五宫四调 : 唐、宋燕乐就用到二十八调。到元杂剧,实际所用的宫调只有九个,即所谓的“五宫四调”(元代把宫调式称为“宫”,其他调式统称为“调”),它们是(括号内是相对的元代雅乐宫调): 五宫: 仙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