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神话 :
鲧是禹的父亲,其神话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尧典》《洪范》等篇,情节较为简单,称帝尧时洪水滔天,鲧奉命治水,失败被流放而死,与驩兜、共工、三苗被合称为“四罪”之一。《山海经·海内经》丰富了神话的内容,称鲧是黄帝之孙,他窃取生长不息的息壤来填塞洪水。天帝大怒,派祝融将其杀死在羽郊,鲧复生禹。禹一改其父以防堵治水的方法,改用疏导之法,终于制服洪水(《淮南子·本经训》)。
后世的典籍对这一神话又有所丰富,如《吕氏春秋·行论》称鲧是因为反对尧禅让舜,引起舜震怒而被杀的;郭璞注《山海经》时引《归藏·启筮》称鲧死后三年不腐,用吴刀剖腹而生禹,尸体化为黄龙;《国语》《左传》则称鲧被杀后化为黄能(或谓黄熊,即三足鳖),跃入羽渊。上述典籍中的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楚辞》对鲧的记录则相对正面,称鲧因“婞直”(耿直刚硬)而忘身(《离骚》),他受推举担任治水之职,并得到了鸱龟相助(《天问》)。
《试鲧治水图》
鲧的神话与信仰在民间历代不绝,东晋的《拾遗记》记载,海民曾于羽山(今江苏临沭县城东南)之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祀;宋明时期淮河流域也有鲧庙的存在。民间也有将堤坝称为“鲧堤”的说法,今河北威县,河南内黄、安阳、山东临邑等地均有鲧堤遗迹。
鲧与禹的关系紧密,故学界常并而论之。现代学者在鲧禹神话的流变、鲧复生禹与鲧窃息壤的文化意义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关于鲧的评价古代以负面居多,在以儒、墨为首的先秦诸子眼里,鲧是扰乱社会秩序的凶神,近代以来的评价转为积极,认为鲧是失败的英雄,他因为民造福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之举而彪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