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 :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父韩瞻,与李商隐同年进士;母王氏,王茂元女。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光化三年(900)充翰林学士,典掌机要。昭宗被囚,偓与宰相崔胤定策诛宦官刘季述,迎昭宗反正。宦官韩全诲劫持昭宗至凤翔,偓扈从昭宗,迁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天复三年(903)扈从昭宗回京,忤权臣朱温,贬濮州司马。四年再贬荣懿尉,途中徙邓州司马,闻朱温杀崔胤、劫持昭宗迁都洛阳,遂弃官南下湖南。唐亡,诗用甲子纪年,不用年号。天祐三年(906),经江西抵福州。不久迁居沙县。梁开平五年(911)移居南安(今福建南安丰州镇)。龙德三年(923)卒。朱温三次召偓复官,不赴召。寓闽18年,病酒伤时,旧故交游,不为闽官。
韩偓天资早慧,10岁即席赋诗,才气倾动一座,李商隐推奖为“雏凤清于老凤声”。初以艳体诗闻名,录为《香奁集》,所收诗歌多作于己亥(879)、庚子(880)之前。中年以后,诗风大变,创作了不少感于时事的诗篇,再现了唐王朝在剧乱中走向灭亡的末世图景,前人称其一系列具有纪实意义的作品“始末历然如镜,可补史传之缺”(毛晋《韩内翰别集跋语》)。
明代《香籨集》书影
韩偓以近体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写作见长,纪事与述怀相结合,用典工切,有沉郁顿挫之致,明显继承了杜甫、李商隐的传统;而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寓于清丽芊绵的辞章,悲而能婉,苍凉悲慨,则又显示出自我特色。特别是迁谪后的作品,如《故都》《伤乱》《春尽》《安贫》等,情韵绰约,笔意纵横,为晚唐七律之翘楚。然因长期就任朝廷辅臣,故多写上层政治变乱,而较少触及社会底层生活,艺术上有时不免流于平浅纤弱。《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是中肯之论。
别集编年本有汲古阁刻《韩内翰别集》《香奁集》各1卷,分体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旧抄本《玉山樵人集》《香奁集》,不分卷。笔记《金銮密记》佚,《通鉴考异》《说郛》及《唐人说荟》等存若干条。事迹载《新唐书》《资治通鉴》《十国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