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 :
女性文学的提出源于性别差异等级化现象在人类文化中的长期存在及其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作为性别文化现象的一种,女性文学的存在形态具有历史性和丰富性。在学术研究上,则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始自20世纪80年代。
中国历代典籍对女子创作活动记载甚少,流传下来的作品以诗词等抒情性强的文学样式为主,多表现日常生活情感,呈现出含蓄蕴藉、柔美凄婉的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秋瑾、吕碧城等人在旧体诗词创作中忧国忧民,倡导女权,成为现代意义上女性文学的前驱。其后,伴随女子教育和现代报刊业的发展,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白薇、凌叔华、袁昌英、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以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多种体裁的创作,关注社会问题,揭示传统性别文化中的女性命运,表达时代蜕变中的女性心理,体现了作为与男子平等的人的生命自觉。
秋瑾肖像照
30~40年代,基于不同的政治倾向、生活环境和文学追求,女性创作面貌多姿,既有以革命、救亡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话语,也有关于社会众生相的描绘,面向女性自身的探索,以及对人性的叩问,性别意识的表达或隐或显。代表性作家有丁玲、萧红、张爱玲、冯铿、葛琴、谢冰莹、罗淑、梅娘、苏青、杨绛、方令孺、林徽因、陈敬容、郑敏等。50~60年代,女性创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性别感受的表达处于压抑、遮蔽的状态。比较著名的女作家有杨沫、草明、白朗、宗璞、茹志鹃、韦君宜等。
1938年,萧红与丁玲在西安
70年代末80年代初,舒婷、张洁、谌容、张辛欣等在与时代文学主潮同步的同时,自觉审视女性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境遇,凸显了作品的性别内涵。其后,一批女作家在书写历史、社会、女性生活体验,以及深入剖析复杂人性的过程中,程度不同地渗透了女性主体意识及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思和批判。部分创作具有比较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同时在艺术上取得了创造性成就。其中,王安忆、铁凝、张抗抗、方方、池莉、徐小斌、残雪、徐坤、陈染、林白、海男、迟子建、孙惠芬等人的小说,翟永明、王小妮、伊蕾、张烨等人的诗歌,以及唐敏、叶梦、王英琦、斯妤、筱敏等人的散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张爱玲留影
台湾地区的女性文学成绩可观。50年代,林海音、孟瑶、郭良蕙、张秀亚、琦君、艾雯、罗兰、蓉子等大陆迁台女作家,或忆旧怀乡,或关注女性情感境遇,风格多温婉隽永。60年代,欧阳子、陈若曦、於梨华、施叔青、丛甦、吉铮等学院派女作家的创作多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致力于人性命题探讨,亦拓展了留学生文学。70年代在乡土文学思潮背景下,季季、曾心仪、谢霜天、萧丽红等成为女性创作的生力军。80年代新女性主义文学勃兴,小说家李昂、廖辉英、袁琼琼、萧飒、朱秀娟等,诗人罗英、冯青、夏宇、利玉芳、席慕蓉等,散文、评论家张晓风、简媜、洪素丽、龙应台、郑明娳等,走在了女性书写的前列。9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女性主义思潮交集融合,女作家以质疑和反叛的姿态重新言说政治、历史、女性、情欲等议题,朱天文、朱天心、苏伟贞、郝誉翔、朱国珍、成英姝、陈雪、邱妙津等人的创作各有侧重。进入21世纪后,以钟文音、陈玉慧、陈淑瑶、齐邦媛等为代表,在历史、家族、乡土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关怀面向。
香港地区的女性文学,20世纪上半叶有张爱玲、萧红留下传世佳篇,后来者中既有出生在香港的女作家,如夏易、梁凤仪、李碧华、林燕妮、黄碧云;也有不同时期分别从大陆或台湾前来定居者,如亦舒、西西、黄庆云、程乃珊、何冀平等。都市的形与神,各种现代潮流的融汇与冲撞,日常生活中或浪漫或诡异或漂泊的情与爱,以及种种性别体验,构成了香港女性文学的基本要素。部分女作家的小说试图在市场规则和艺术使命之间,审美情趣、读者需求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找联结点,提升文学创作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同时在散文、儿童文学和诗歌创作方面亦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