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 :
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识,擅长辞章,并精通音律。桓帝时,宦官专权,听闻蔡邕擅长鼓琴,于是奏请桓帝诏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入京。蔡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此后十余年,一直归隐闲居于家乡。灵帝初年,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175),曾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并亲自书写经文,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后因多次指陈时弊,直言不讳,招致嫉恨而被诬告远黜,全家徙居朔方五原安阳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遇赦后,不敢归乡里,亡命于今江浙一带有12年之久。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董卓被诛,蔡邕被捕,死于狱中。
蔡邕曾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今存16篇(含残篇),以《述行赋》最为知名。《述行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据赋序说,桓帝延熹二年(159)秋,他被当权宦官强征赴京时,有感于宦官擅权,大兴宫苑,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又有感于当时朝中直言之士多遭惨死,心中愤愤不平,因此写了这篇赋,借途中所遇古迹,陈古刺今,情思浓厚。他的另一篇赋作《青衣赋》,追述与青衣女婢嬿婉情好,倾诉别后不可排遣的相思之苦。赋全用四言句式,辞藻艳丽,描写入神,如“盼倩淑丽,皓齿蛾眉。玄发光润,领如螬蛴。纵横接发,叶如低葵。修长冉冉,硕人其颀。绮袖丹裳,蹑蹈丝扉”,抒发“思尔念尔,惄焉且饥”之情亦深挚缠绵。
清咸丰刻本《蔡中郎集》(山东博物馆藏)
蔡邕在给汉灵帝的奏疏《条宜所施行七事》中说:“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范晔《后汉书·蔡邕列传》)认为辞赋只可“聊以游意”,而不是“教化取士之本”。他主张辞赋这种“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志其大者”。(范晔《后汉书·蔡邕列传》)但蔡邕本人的辞赋作品却语涉艳丽,缘情体物,逞才炫博,表现出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脱节。
蔡邕的散文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表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其中以碑志为多,《郭林宗碑》最有名,其余多为谀墓之作。又曾著《汉史》未成。另外,蔡邕书法精妙,尤工隶书,影响甚大。《隋书·经籍志》有《蔡邕集》12卷(梁有20卷,录1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今人邓安生有《蔡邕集编年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