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兴趣:【兴趣】原为一般的美学范畴,多指为审美主体为审美对象所激发的情兴意味。
用在诗歌领域,则指诗歌形象所蕴含的神情意味。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日体制,日格律,日气象,日兴趣,日膏节。
”对此,陶明潜作了解释,他在《诗说杂记》卷七中说,“此盖以诗章与人体相为比拟,一有所阙,则倚魁不全。
体制如人之体干,必须佼壮:格律如人之筋骨,必须劲健;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兴趣如人之精神,必活泼;音节如人之言语,必须清朗。
五既备,然后可以为人。
亦惟备五者之长,而居可以为诗。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诗道成。
”《沧浪诗话·诗辨》又说,“诗者,吟咏性情也。
盛唐诗人性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室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邀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博,以议论为诗,夹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在中国诗论史上,严羽首先以“兴趣”论诗,他结合唐、宋两代的诗歌创作的经验次训,揭示出了诗歌意境的创造要自公、浑成、含菌,离情理于形象之中,有余意余味,耐人吟咏咀嚼,而不能在诗中作抽象的枯燥无味的议论和堆砌典故,也不能搞文字游戏。
严羽的“兴趣说”,对后世颜有影响。
明屠隆《文论》“宋人之诗,尤愚之所未解。
古诗多在兴趣,微辞隐义,有足感人。
而宋人多好以诗议论,失以诗议论,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诗三百篇》,多出于忠臣孝子之什,及阁匹夫匹妇童子之歌谣,大意上吟咏,抒性情,以风也,固非传综诠次以为篇章者也,是诗之教也。
唐人诗虽非《三百篇》之音,其为主吟咏,抒性情,则均而已。
宋人又好用故实,组织成诗,夫《三百篇》亦何故实之有?用故实组织成诗,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甚而叫啸怒张以为高房,便俗狠下以为自然,之数者,苏、王诸君子唐不免焉,而又往往自谓能入诗之室,命令当世,则吾不知其何说也。
”又《与友人论诗文》云:“唐人长于兴趣,兴趣所到,固非拘挛一途。
且天地山川风云草木止数字耳,陶铸既深,变化若鬼,既不出此数字,而起伏顿挫,迥舍正变,万状错出,悲壮沈郁,清空流利,迥乎不齐,而总之协于富商,娴于音节,固琅然可诵也。
子徒以其琅然可诵也,而调一切工致已尔,唐人不又称大冤乎?诚如子云,诗道不已杂乎?诗者非他,人声韵而成诗,以吟咏写性情者也。
固非搜隐博古,标异出奇,旁通俚俗,以炫耀恢诡者也。
”消吴乔也有类似的论述,他在《国炉诗话》卷五中说,“诗若字字奉人道理,则一厄也。
选元晦诗,惟取多兴趣者。
如“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藤行绕去还米。
前时雪压无辱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乔谓后联有唐意,首联宋气重。
)《咏》云,‘不应琪树犹含冻,翻笑杨花许耐寒。
’甚妙。
道学诗亦有佳句。
如徐崇父《毅斋即事》云:‘苔色上侵闲坐处,鸟声来和独吟时。
’林肅斋《送县丞》云:“松厅莫笑无公事,菜幕常能致俊流。
’吕东菜云:“径欲卜居从钓叟,垂杨缺处竹门开。
””所谓“唐意”,是指具有唐诗的兴趣意味:所谓“宋气”,是指沾染了宋代以理入诗、以议论为诗的习气。
清贺贻孙《诗筏》:“诗以兴趣为主,兴到故能蒙,趣到故能宕。
”突出地强调了“兴趣”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并认为头趣的勃发与性情抒写的豪宕相关。
清陆《问花楼诗话》卷三:“孙豹人:‘古人为诗,各有所寄:淘公于,酒,谢灵云于山水,李供奉为神仙,皆有寄而然。
'余谓豹人所言,就其全集而言。
然古人为诗,单词片语,平生之志趣寓焉。
查翰林初白从驾南海子捕鱼,赋诗有云:‘笠檐决平生志,臣本烟波一钓徒。
’词意称行。
同时有声山学士,内侍传呼‘烟波钓徒查学上’以别之。
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偶经拈出,兴趣超然。
氨诵一过,为之神往。
”诗中的兴趣,是作者特有的生活志趣的艺术表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