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柜生:【虚实柜生】①指艺术画面中实的部分和虚的部分,即有象有形的部分与无象无形的部分(或欣赏者由有象有形部分而联想、补充的部分),互相生发,构成一个更完整而神妙的形象体系和艺术意境。
清孟芥舟等评点《女仙外史》第九十八:“在园白:《外史》之妙,妙在有无相因,实相生。
历览全部……在乎虚虚实实,有有无无,似虚似实之间,非有非无之际,实的辩证关系,艺术虚构需以现实生活为依拆,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又必须进行艺术虚构。
清洪兴全《中东大战演义自序》,“从来创说者,事贵出乎实,不宜尽出于虚,然实之中虚亦不可无者也。
苟事事皆实,则必出于平庸,无以动诙谐者一时之听。
苟事事皆虚,则必过于诞妄,无以服稽古者之心。
是以余之创说也,虚实而兼用焉。
至于中日之战,天妆台畏敌之羞,刘公岛献船之丑,马关订约,台澎割地,种种实事,若尽将其详而遍载之,则国人必认我为受敌人之贿,以扬中国之耻:若明知其实,竟舍而不登,则人又或以我为畏官史之势,而效金人之绒口。
鸣呼!然则创说之实,亦戛戛乎难之矣!至若刘大帅之威,邓管带之忠,左失人之节,宋宫宝之勇,生番主之横,及其余所载刘将军用智取胜,桦山氏遭使诈降等事,余不保其必无齐东野人之言。
既知其为齐东野人之言,又何必连番细写?盖知其为齐东野人之言者余也,非读者也。
然事既有闻于前,凡有一点能为中国掩羞者,无论事之是否出于虚,犹欲刊载留存于后,此我国巨民之常情也。
故事有时虽出于虚,亦不容不载。
余之创是说,实无谬妄之言,惟有闻一件记一件,得一说载一说,虚则作实之,实则作虚之,虚虚实实,任教古者诙谐互相执博,余亦不问也。
”他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茵先强调小说创作要有生活依据,即所谓“事贵出乎实”,又不盖此在所独得,”说的是《女仙外史》这部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实的有形的部分和成构想象的部分,相因相生,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系列动人的艺术形象。
清笪重光《画签》:“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
林低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着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道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赞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对比、清王石谷、恽寿平评道:“人佩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
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八多不着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这里很注意发挥画面上石画处即空白的作用,艺术家在从事整体的艺术构思中便将有画处与无画处辩证地联系起米,从而使欣赏者能从有画处引起联想,使空白处产生无形之画,于是,“无画处皆成妙境,”在欣赏者的心图中,画中有画,画外有画,妙不可言。
’指艺术表现上庞写与实写,互相配合,互相生发。
清吴展成《燕山外史序》:“自来稗史中,求其善言情者,指难一二屈。
蕴斋天才豪放,别开生面,于一气排(do,指文章矫健有力)中,回环起伏,虚实相生。
稗史家无此才力,骈俪家无此结构,淘千皆之杰作也。
”认为作品的章法上很有特色,情节安排得回环起伏;笔法运用则虚实相生。
清毛宗岗有较具体的阐释,他在《三国演义》第六一五回总评中说,“前文之决水者二:曾操之决测水以淹下邳,决漳河以淹冀州是也:后文之决水者一:关公之决湘江以淹七军是也。
独此卷于涪水之决,则欲决而不能决,遂不果决。
有前之二实,不可无此之處;有此之一虚,然后又有居之一实。
文字有虚实相生之法,不意天然有此等妙事,以助成此等妙文。
”绘画艺术也同样注重“虚实相间之法”。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忌》,“布置迫塞者,全幅逼翳,不能推宕。
凡布景要明虚实,虚实在乎生变。
生变之诀,虚实实,实实虚虚,八字尽之矣。
以一幅论,如一处聚密,必间一处放疏,以舒其气,此威实相生法也。
至其密处有流,疏处有密,此实中虚,虚中实也。
明乎此,庶免迫塞之忌。
”又《论笔》,“如初下笔结实,须放松入笔,以消一笔之余气,然后再叠第二笔。
如此,笔气庶免逼促,乃得生动。
随意暮手,便有虚实矣。
不然,则神困气死,虽有铁德笔力,叠宜不化,徒成板熬,何足贵哉。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上也说:“眉目鼻孔,用笔虚实取法,实如锥划刃勒,虚如云影水痕。
”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