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 :
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事物中看得见的(实)和看不见的(虚)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换,进行有意义的提升,使事物朝向新的有益方向发展。虚与实、奇与正,属于古代兵法研究的范畴。其中虚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实指兵力集中而强大。《孙子兵法·虚实》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老庄哲学中,虚实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子》一书中,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指形而上之物;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多指形而下之物。实对应有,虚对应无。《庄子·人世间》云:“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其中就包含着虚实相生的关系。虚中生实,无中生有。这样,虚、实问题就转化为有、无问题,在中国艺术领域发扬光大。
在古代绘画中,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处,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实指图画中笔画细腻的地方。诗、画同理。在古典诗歌中,虚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境界,包括想象虚构中的情境、情感、物象以及正面、无限的目标,而具体描绘的景物、形象之物以及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则是实的,二者相辅相成。虚是一种存在,但不是真的一无所有,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虚实相生指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最终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这种思想是中国古典文化和美学的重要标志,展现出华夏美学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