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

意境:【意境】这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
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指作家主观的意志或情意;境,即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生活。
意和境的结合就是作家的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客观现实同作家情思理想的结合,因而形成一种特有的艺术境界。
最早把“意境”这个概念用于艺术领域的是唐王龄,他的《诗格》把意境和物境、情境并举,称为三境。
他认为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近人王国维是意境说的集大成者。
他在自撰托名樊志厚作的《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撼已,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荀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之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他在《宋元戏曲考》中又说,“然无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④“兴”与“象”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创造兴象时应力求“工力并到,神情俱茂,兴象谐合。
”(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这些是对兴象创造的规律的探讨。
会”兴”、“意兴”等。
[形象】念合成,与“形相”、“形客”同义,指形体状貌,有时也指艺术形象。
《尚与“兴象”相关的概念,还有“兴“兴趣”、“兴味”、“兴致”、“情由“形”与“象”这两个概书·说命上》:“梦帝资予良粥,其代予官,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对此,汉孔安国注曰,“审说梦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求于民间。
”前者将“形”与“象”分用,后者将“形”与“象”合用,均指梦中的人物的模样。
命画工按梦见的人物模样进行描摹,这样刻画出来的形象,便带有一定的艺术性。
《荀子·非相》,"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此处“相”与“象”通。
魏晋以来,“形象”这概念,在艺术、学术和佛学等领域,逐渐流行。
北魏魏收《魏书·释老志》:“(世祖)下诏曰:‘……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铜人者,门诛,…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国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恐坑之。
””此处所谓亦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则在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元曲亦然。
”这里王国维说的意境便是指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事物的高度统·-,也可以说是情与景的交融。
好的意,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家的主观情志与客观事物浑然一体,不着痕迹。
另外,作家对事物婴有深刻的观察和独特的理解,还要有独特的情趣,构成意境的个性。
意境是需创新的,文艺作品没有新的意境,@“无为”是大为。
《庄子·至乐》:“故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可见,“无为”所获得的正是“无不为”的无为效果,只不过这种无为不露痕迹罢了。
总而言之,“无为”特征所表现的方式和效果正符合艺术创造、审美创造的规律。
在牢美领域内,“无为”与“人为”对立,要求自然而然的表达,反对人为做作的凑合;婴求朴实、真挚的表现,反对华丽词藻的堆砌,要求出自真情实感,反对庞情假意。
惟有如此,艺术和美才会产生。
在宥》,“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面不物,故能物物。
”“物而不物”即“为而不为”之意。
郭象注田:“夫用物者,不为物用也。
不为物用,斯不物矣。
不物,故物天下之物,使各自得也。
”即以“不物”的手段来达到“物物”的目的,做到无为而为。
要做到物我统一。
《庄子·知北游》为”之天。
因此,庄子反对伯乐将马“烧之之,刻之雒之。
”(《生子·马蹄》),这是“人为”而非“为”的做法。
他认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在“天”的基础上,建立起子的“无为”“自然”观以及庄子的美学理论。
庄子所倡导的大自然之天性与大自然本性的自然而然地表现这两个基本观点融合为庄子的自然美论,对后世美学理论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影响。
从“法天”引申出“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书太守良宰》)、“子贵天成”(李观《报弟兑书》)、“遇之自天?(司空图《诗品·自然》)等审美自然观的发展。

为您推荐

意境

意境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