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赋比兴】艺术美创造的表现方法。
先说赋,梁钟嵘《诗品序》:“故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
……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旧题贸岛《二南密冒》;“赋者,敷也,布也。
指事而陈,显善恶之殊态。
外则数木题之正体,内则布讽诵之无情。
”既解释了赋的含义,又揭示了赋应有的功能。
宋朱熹《诗集传》:“赋者,再说比,比即打比方,用另一事物来作比(懒)喻所写之事物,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墨子·小取》:“譬也者,举他物以明之也。
”汉郑玄注《周礼》说,“比者,比方于物也。
”晋攀《文章别论》:“比者,喻类之言也。
”以上的解释都比较筒单,梁刘勰则说得比较详细,他不仅认为比是“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还将比作了分类:“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戚拟于心,或于事。
”(《文心雕龙·比兴》)认为比喻这种手法,在用作比方的事物上没有一定:有的比声音,有的比形貌,有的比心思,有的比事物。
宋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语虽简炼,却也明白易懂。
宋李仲蒙发展了梁钟嵘《诗品序》中“因物喻志,比也”的双点,他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见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情”和“志”是相通的。
清李重华认为“比,不但物理,凡引一古人,用一故事,俱是比”(《真一齐诗说》),这个说法也是有见见的。
比的手法是怎样运用的呢?旧题唐贾岛《二南密旨》说,“比者,类也、妍相类相显之理,或君臣爵佞则物象比而刺之,或君臣贤明亦取物而¥之。
”清魏源说得更详尽:“《离强》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词不可径也,放有而达;情不可激也,放有譬而喻:善鸟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仅,灵修美人,以嫂君王;宓妃佚女,以警贤臣:虹龙,以托君子:飘风雷电,以喻小人;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雾为谗构。
”(《诗比兴笺序》)兴有两种含义:①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即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兴起情思,而又借事物来寄托情思。
汉郑玄《周礼·大师》注:“兴者,托事于物。
”唐皎然《诗式》,“内象日比,取义日兴,义即象下之意。
”此说欠全面。
比有取象的,也有取义的,不能光说取象。
宋朱熹《诗集传》:“《关睢》:‘关关雕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兴也。
”以关睢比淑女,不是取象,是联义,不过“比”取义比“兴”取义混显。
依以后对作为表现手法的“兴”的解释更趋完善。
“兴者。
先官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宋李仲蒙说:“触物以起情语之兴,物动情也。
”(引白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清黄宗羲《汪扶晨诗序》:“凡景物相感,以彼此,皆谓之兴、后世咏怀、游览、咏物之类是也。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兴之为义,是诗家大半得力处。
无端说一件鸟兽草木,不明指天时而天时恍在其中,不显言地境而地境宛在其中;且不实说人事而人事已隐约流露其中。
故有兴而诗之神理全具也。
”由此可见,兴,即起兴,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具有无穷的韵味。
樂钟嵘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诗品序》)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也说:“诗莫尚乎兴。
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密于彼,玩味乃可识,非若赋、比之直言其事也。
”清王运《诗法一首示黄生》,“诗有六义,,其四为兴。
兴者,因事发端,托物寓意,随时感咏。
”都是从“兴”的艺术效果这一角度来解释“兴”的。
诗歌创作,离不开兴的手法。
明谢榛《四诗语》:“凡作诗,悲欢皆由乎兴,非兴则造语弗工。
欢喜之意有限,悲感之意无穷。
欢喜诗,兴中得者更佳。
至于千反复,愈长愈健,熟读李、社全集,方知无处无时而非兴也。
”诗中无兴,“造语弗工”,失之于粗拙,这从反面强调了“兴”的作用。
②指情感的兴发状态。
旧题唐贾岛《二南密·兴论》:“兴者,情也。
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放日兴。
感君臣之德政废兴而形于离。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昔人谓激昂之言出于兴,此‘兴”字与他处言兴不同,激昂大抵只是情过于事,如太白诗“欲上青天览日月’(览同揽;日,一作明)是也。
”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