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象

兴象:【兴象】魏番以后逐渐形成的美学范畴,一般是指情谈兴味与客体色象的有机统一。
在诗情作品中,凡是称之为“兴象”的,都是既包含激情,神韵深远,耐人寻味,而又特别具体可感;鲜明生动,有岩更强烈的艺术魅力。
它与侧煎于立蒙言意的“意象”有所不同,更能概括诗、词、歌、赋等作品形象地抒情言志的特点,符合抒情作品的创作规律,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抒情艺术领域。
英灵集序》,“然瓶席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富商微羽,词句素质,耻桐师范,于是攻异端,妄穿,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
”这是对齐梁以来浮艳文风的批判,认为这类诗篇只有华丽的词藻,而理则不足,没有兴象。
与此相反,在《河岳英灵集》中,他一再运用“兴象”这概念,热情赞许唐人的优秀诗篇。
认为孟浩然的诗“文彩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金削凡体,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又‘气蒸云梦泽,波动(通行本作“撼”)岳阳城’,亦为高唱。
”②指文艺作品中所创造的意象,匕是审员创造者心中所营构的意象的外在表现和物化形态,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关客休的审美特性的统一体。
明胡应麟《诗薮》,*《大风》千秋气概之祖,《秋风》百代情致之宗,虽词语寂蜜,而意象靡尽。
”《大风》,是指刘邦的《大风歌》;《秋风》,是指刘彻的《秋风词》。
这两首诗用语不多,可所描绘的物象景观却甚雄伟辽阔,亦抒发了无限的情意。
清薛蓄在《一瓢诗话》中认为“陈声伯举‘西凤酒旗市,细雨菊花天’为深秋景色,宛然在目”,便是“意象具足”。
诗与画相通,画与书异形而同品,因此,“意象”这概念,不仅用于诗论,也用于书论、画论,元郑杓《衍极·书要篇》说:书法“若日月云雾,若虫食叶,若利刀戈,纵横皆有意象。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画之忘象变化,不可胜穷,约之,不出神、能、逸、妙,四品而已。
”③指审美对象的内在生意、精神及其外在的具体表现。
宋代《汉舉诗话》引《清波杂志》,“东坡南迁,度岭次于林麓间,遇二道人,见坡,即深入不出。
坡调押送使臣;.‘此中有异人,可同访之。
’既入,见茅屋数间,二道人在焉,意象甚潇洒”。
在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家看来,不仅人物有意有神,自然景物也是有意有神的,凡是一切有生命力尤其是生机勃勃的东西,以及由这些东西来构成的某种美的境界,都会有意象的存在。
“兴象”,始见于唐殷瑶《河岳评陶翰的诗又说:“历代词人,诗笔高樣《唐诗品汇。
总序》,“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
……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
”这就将“兴象”同音节、声律、谪藻等形式因素区别开来了,并以之为评论的标准之一。
当然,兴象的创造,最属作品内容的主体,但也是离不开恰当的艺术形式的,因而不可机械地割裂。
双美者鲜矣。
今陶生实调兼之,既多兴象,复备风。
”对于“兴象”,股播并未作出解释,但初看他选录的陶翰《出萧关怀古》:“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
悠悠五原上,永跳关河前。
北虏三十万,此中常控弦。
秦城瓦宇宙,汉帝理施施。
刁斗鸣不息,羽书日夜传。
五军计莫就,三策议空全。
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
孤城当翰海,落日照祁连。
怆然苦寒奏,怀哉式微篇。
更悲秦楼月,夜夜出帮天。
”可见,他所称道的“多兴象”的诗篇,则是诗中有画,画中有人,感情浓烈,风骨苍然。
日益广泛应用的“象”这个概念有关,也与传统比兴概念中的“兴”有联系。
自从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糜”,强调了诗歌的抒情特征之后,人们对“兴”的解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晋挚膜《文章流别论》:“兴者,有感之辞也”,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兴者,超也。
……起情故兴体以立”;梁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从认为触物起兴,感发情志,到要求诗歌“文已尽而意有余”,兴味无穷,而唐初陈子昂在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又突出强调了诗歌要有“兴寄”和“汉魏风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于是,“兴象”的提出,便应运而生了。
元,倒了明、清,其内涵日臻丰富和完善,祯《卫子刚诗录序》,“其绝句如《消②与作品内容的其他因素有别。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评古诗十九首:“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这里的“意致”和前面高樣讲的“理致”,都属作品内容的因素,而均与“兴象”并提,可见后者更富于抒情性。
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艺木整体,为诗人精心创造,品格各殊。
清纪昀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自然二字尚不足以尽之。
”《(瀛蜜律髓刊误》卷四十七)这样的“兴象”,如何创造出来?他在《鹤街诗稿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古之风人,特自可其悲愉,旁抒其美刺而已。
心灵百变,物色万端,逢所感触,遂生寄托。
寄托既远,兴象弥深,于是缘情之什渐化为文章。
”(《纪文达公遗集》卷九)《把绿轩诗集序》中又说明:“要其冥心妙悟,兴象玲珑,情景交融,有余不尽之致,赶然于哇封之外者。
沧浪所论与风人之旨。
未尝相背驰也。
”(同上)纪昀的这些论述,既是对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有关“兴象俱佳”、“兴象飘逸”的继承,也是对胡应麟有关“兴象”创作论的发挥。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中曾说过:“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雨已,体格声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兴象”的提出,与艺术领域中“兴象”这范畴,历经唐、宋、①与作品形式因素有别。
元杨维寒图》一茵,音节兴象皆造盛唐有余地,非诗门之瓶主者不能至也。
”明执。
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调雄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
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水与花也。
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
U客昏镜浊流,求觀二者?故法所当先,而悟不容强也。
”此段论述虽触及兴象的艺术特征,但嫌带有神秘色彩,不及纪昀的精辟。
“形象”,是指用来宣扬佛理的偶像。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继续沿用孔安国提出的“形象”。
宋梅尧臣积极参加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竭力反对西昆派吟花弄月的诗风,批评他们破坏了优良的文学传统,他在《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中说:“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人事极读谄,引古称辨雄;经营唯切偶,荣利因被蒙。
”这里的“形象”。
指作品中描绘自然景色的艺术形象。
在古代文论家看来,也许“形象”多指人、景、物的形体状貌,不如“形神”、“兴象”、“意象”、“意境”这些概念那样完整确切,兼指审美观体的内在精神本质和外在状貌特征,因而未被广泛地应用。

为您推荐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以形写神】和“以形传神”同义、说明“形”与“神”的互相依存关系,“神”存于“形”、“形”体现“神”,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创造出形神俱似的艺术形象。 东晋顾恺之论人物画说:“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

贵真

贵真:【贵真】參见C法天]条。 “贵真”强调的是审美真实性。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衰,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

传神写照

传神写照:【传神写照】指文学艺术逼真地表现客观对象的描绘。 这一术语,由晋名画家顾恺之首先提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 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

独醉之境

形神无间

形神无间:【形神无间】“形似”与指形神高度统一、浑然的见解便是很自然的了。 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泪泪,虽一斗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这里..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应物象形】依照物体的状貌而描其形态。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通高,思与神会。 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日神格尔。 ”此处所谓“应物象形”,虽欲求得形似,但不..

练伤为象

练伤为象:【练伤为象】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方法。 明屠隆《刘子威先生思集序》:“夫综物为象,述事直情,则此道为胜;若求之性命,则此特其皮毛耳。 ”这里的“象”是指艺术形象,是作者的.飞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统一体。 所谓“综..